一早起來看到 Oui-Blog 上被推薦的〈228全球接力秀台灣,邀請你的參與〉的活動,我馬上想到的是在 Connecting the Bleeding Edge With the Bleeding Heart 一文中所寫的:
But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made as heads and hearts collide, there still exists a significant disconnect between technologists and social activists. A prime example is the open source movement, which is having trouble translating the promise it offer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everyman into a language and actual services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A large part of the problem is that many tech geeks lack street credibility and the activists and people on the ground are unable to communicate in geekspeak. When translators with great ideas do emerge from either group or from the middle ground, these ‘technivists’ often lack the funding resources and marketing apparatus to bring their ideas to scale.
意即,有技術資本的團體在街頭實務經驗上,無法取信於實務工作者;實務工作團體則是很難將自身需求,以更為精準的語言來表述。而每當有聽的懂這兩邊的人冒出頭來時,又缺乏金元和行銷奧援。
文後的建議是:
- Bleed together
- Support the small ‘technivist’ in a big way
- Establish an annual ‘gadgets for good’ exhibition
去年底由苦勞網主辦的「提筆鬥陣:獨立媒體研習營」就是一場很好的研習營,屬於上面所講的第一項。第二個建議,或許有不少這方面的例子,但是我不知道。第三個建議的部分,我相信在台灣很難找得到。
串聯活動可以是「行銷」的一環,不過對於「串聯」這東西,意見一定是褒貶參半。要怎麼定義串聯,也是一堆問題。若要發起「串聯活動」,把活動流程完整想一遍,那麼「人」的部分大致可分為:
- 發起
- 內容產製
- 串聯
- 編輯
- 技術
- 讀者
若以「效益」、「傳播廣度」為軸,推及「內容產製」、「串聯」和「編輯」來看,可再細分為:
內容產製
- 方便
- 可攜
- 轉換
- 典藏
串聯
- 速度
- 地區
- 語系
- 脈絡
- 回音璧
編輯
- 噪訊壓制
- 優選挑出
- 聯播管理
若是再以「傳播廣度」和「編輯」來看,在善用 Technorati 的例子中,去年舉行的中文網誌年會是個例子。雖然不是什麼串聯的活動,但這個由網路原生發起,透過網路籌備和聯繫,進而促成在上海的聚會,讓意趣相投的朋友們能見見面,這「串聯」的過程已有「立體」的味道,並且擊發了不少機會。這場聚會對於在保留網路原生的串聯脈絡,進而在轉化成實際行動的層面上,顯有可學之處。
其實還有不少例子,只是我剛好想到網誌年會。但這些例子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由網路集結再推回實體),可能多限於某個專業領域。在多樣和多元的參與群眾屬性方面,可能還無法像網誌年會,或是去年的網誌青年運動會般的豐富。
不過參加中文網誌年會的傢伙,本來就是熟稔網路使用的 Technivist。要很快的促成一個局面,問題不會在技術語言的轉換層次,也就是 grassroots 團體在溝通技術需求時,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如果你查 cnbloggercon 這個 tag,你會看到和年會有關,來自數個互相勾連生態圈的內容:
在沒有類似 Technorati 的服務問世前,串聯似乎很難這麼方便的執行。
直接快轉。一個漂亮的串聯活動如果在發起的初期,可以考慮到 harness 原有生態圈的讀者 attention 資源,而不是由零開始,這麼一來會節省很多編輯的人力(不過許多令人髮指的 spammer 也懂這道理)。這樣的串聯想像,當然有許多商業團體想以據以用。舉個目前正在跑的例子,我對這個活動的看法是:
- Superimposing 的 structure 太 rigid。因為 presentation, process 和收尾都好掌控,所以部落客們除大獎誘因外,沒其他參加的理由
- Beneficial to 活動主辦單位、負責的廣告代理商,車商可能也有一點,但 bloggers 們則是幾乎無所受益
商業的力量可能還沒搞清楚整個生態圈的5%狀況下就貿然投入,這有點危險。
我在看了 Connecting the Bleeding Edge With the Bleeding Heart 這篇短文後,還是在想這兩個問題:
- How we can we meaningfully connect bleeding edge technology with bleeding heart activism to influence positive social change?
- And how can we identify and support high-impact, scaleable projects that percolate from the grass roots upward?
來到妙子在〈228全球接力秀台灣-24小時共筆書寫〉所說的:
我們真得很需要你的參與,共同來完成這個全球接力SHOW(惜)台灣,24小時共筆書寫的艱鉅任務,請大家踴躍報名,感謝。
我沒有參加,因為在2004年幹過的那一件事,其實規模還蠻大的。我馬上想到的是可以這麼做,以達到活動的目的:
- 參加者 submit 自己的 rss/xml 進去 technorati,或是丟 ping
- 寫文章時,記得後面加上 description 如「tag:228」讓 technorati 抓,並且嵌入回連 technorati 搜尋結果頁的連結
- 每篇文章發文後約莫六分鐘,讀者進入 technorati 或是 technorati japan,直接查找關鍵字「228」,就可以看到最新的共筆書寫
- 如果有人想持續關注誰在這活動期間寫了什麼樣的文章,直接用 technorati mini 開一個小視窗,數定在桌面每60秒自動刷新
- 如果文章的量夠大,要把 “228” 推上 technorati 當日排行,應該不難
- 如果是老外要參加,請他在寫文章時於內文尾嵌入 “tag:taiwan” 並且回連搜尋結果頁就搞定
- 這樣會比「小貼紙」有效率許多。我的意思是,可以有機會突破小貼紙串聯圈所產生的回音璧
這樣的做法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的結晶,只是我好奇的是,各環結在兩年來都陸續有人刻意或不刻意的實驗過,但至今卻仍不見有專文討論,難道 The future is here,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 的千千結,就只能等待時間的折磨才可解套?
寫的很雜。沒辦法,週日總是想跑出去。
或許這一兩個月可以有個什麼樣的活動來實驗〈虛實介面 立體串聯〉的想法。不過有不有趣可能還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