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Data 策略會議的簡短感想

幾則新聞談到日前的「我國公開資料加值(open data)推動策略會議」,詳見:

在新春拜年之前,我有一些看法,迅速整理如下。

英國經驗:提昇政府效能以及社會和經濟的價值

data.gov.uk 總監也在此次受邀之列,他目前任職於英首相辦公室,負責政務透明化的業務。他在去年中卸任後,主要的業務偏向於拓展 data.gov.uk 的國際能見度。在2010年的 CEBit Asia 的場合,他以 Gov 2.0 為方向說明 data.gov.uk 的經驗,簡報早已公開。雖然內容此次來台的演講主軸不盡相同,但若要了解從中央政府層級的高度是怎麼看 open data 這回事,有許多的參考價值。

Andrew 這次談到最重要的其實是 “Lessons Learned” 的部分,例如:

Important to have top-level political support

前任首相 Gordon Brown 說 “Public information does not belong to Government, it belongs to the public on whose behalf government is conducted.”, 現任首相 David Cameron 則表示 “Greater transparency across Government will enable the public to hold politicians and public bodies to account”。姑且不論英國開放資料政策在歷經兩屆首相與內閣改組後起了什麼變化,但能讓 open data 繼續取得 “traction” 的主要動力,核心的精神都是透明(transparency)這個要點。這裡的透明指得是政務效能以及政策資源能透過 open data 的精神,以獲得更為妥善的運用。如果讀者在這三年多年曾積極參與英國開放資料公共政策辯論的過程,一定能體會到這點精神。

其他英國政府學到的課題分別是:

Important to have strong “demand-side”

需求端特別舉了四個例子:mysociety.org, guardian.co.uk,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以及 Lloyd’s。第一個是英國最為知名的公民請願網站(非營利組織),第二個是衛報(媒體),第三是開放知識基金會(非營利組織),第四則是保險業者。我們當然可以說國情不同,所以不能完全以英國的例子來尋覓本地的需求範本。但非營利組織以及媒體在英國 open data 的推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遠遠超乎以「產業」和「加值」為本地主要研究路線之單位的意料之外。這也是為什麼歐陸諸國在推展 open data 時,都要拉高到超過科技政策主管單位的層級來談。Open Data 不是科技政策,是更高層次的典範轉移。

Also important to have passionate team!

這應該會是台灣的罩門,「熱情」在文官體系內可能是屬於「貶抑」和「叢林小白兔」的同義詞。所以在就我所知的各國中央和地方城市的案例裡,主其事者多半必須在團隊的處理下很大的功夫。開放資料並不是今年才開始,至少也有三年多的經驗。有幾個國家的計畫領導者在熱情燒完後,只好退位或是轉到民間機構任職。在留任之際如何創造開放資料的團隊互動架構,在一些專門針對政府雇員的 open data 研討場合內,多多少少都談到了這個問題。這部份我想可能是台灣政府要注意的。

Refine policy principles based on experience

這或許也很麻煩,但我對文官體系和政務推展所知有限,不敢妄下斷言。初步猜想,有國會、媒體以及期待管理的問題。

Incremental delivery

這是常識,statement 可以一次出盡確立方向,但 deliverables 要 incremental。

Handling the concerns of data owners

這是最難的部分,也跟 expectation management 有重大的關係。

Manage expectations, prepare for mistakes

講到重點了,管理「期待」是門藝術。例如這次會議依照機關權責,被特別拉出來強調的是「加值」。這是一種政策方向期待的投射作法。但期待其實可以透過民間和媒體來交織營造。若以 open data 這個主題來看,台灣媒體暫時是沒有期待的可能性(data journalism 的重要性在此)。而民間組織也僅有一個正式的倡議團體,99.99% 連 open data 是什麼都還沒聽過。唯一有研究能量的幾個單位,如中研院資創中心、工研院 IEK 以及資策會等,對於 managing expectation 這一段,目前為止還使不上力,也沒辦法直接使力。

但最重要的教訓是…

Overcome obstacles practically by doing, not debating

這次的會議顯然是個巨大的突破,在這點上是非常值得肯定。不過…

張冠李戴是陋習

  • 與會朋友發現在手冊的部分,把兩位講者的英文講題在中文譯文都加了「加值」兩字。這對於 expectation 的 management 是最為不好的一步棋。尤其是當媒體的公開報導完全以經濟產值為出發點時,後面會很麻煩,真的。會把力量往偏門引去,然後這個偏門跟世界的門接不上,最後落得變成「走法奇特」的殘局。如果走法一開始就設定為不和世界的門接,那就要打另外一個出口的門,這會讓 open data 成為 IT 大廠的新玩具。這策略或許不能說是好還是壞,但卻是價值的重要選擇。引用英國開放資料政策濫觴的那份研究報告中的一句話來看:「為了確保公眾利益,應準備更為充分的資料(即使有時資料是不可靠的),並且協助可能因為此舉而被排斥於數位機會外的團體,取得競爭優勢」。
  • 受邀的業界代表,顯然把所有應該是 “data” 的關鍵字一併用 “open data” 來替代。或許這聽起來沒什麼,但我的經驗是,如果演講的場合是歐盟的開放資料活動,會被轟下台的。此外,業界代表談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有相當的代表性,這點我想很多台下的聽眾都可以認同。但要談 open data 的經驗,明顯被擺錯位置,功課也準備的不夠。
  • 套句 opendata.tw 的張維志所言,「公開資料」並不是「開放資料」,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與 Open Data 所強調的重點和構面也是不一樣的。公開資料是指 publishing data,而開放資料強調的是 open data,是資料的近用和開放。
  • 把幾個概念兜成關鍵字的習慣,我認為在其他部會出現(如未來的文化部)無可厚非,但在強調科學與技術的主管部會,建議勿沿用此習。

平行的世界,活躍但被嚴重低估的台灣社群力量

  • 會議進行時,其實相當多的討論已經透過 twiiter 的 hashtag #ogdtaiwan 在網路上發散,非常精采,建議一讀。
  • 同時間,歐盟以及美國的一些單位也在關心台灣所舉辦的這場會議,主要是暫時由我為訊息的中心同時進行發散。這就是社群行銷,就是數位行銷,就是公民參與,也就是開放的文化與價值的輸出。
  • 會議的隔日(就是昨日)也有人提到 ISBN 目錄作為開放資料標的的問題。更有人在會前的一日,已經在網路上深入討論醫療資訊、雲端運算、資訊人權以及醫學倫理的問題。如果硬要把 open data 框在科技產業政策的範疇內來談,這就是科技產業政策成形典範轉移的開始。
  • 面對相對新興的「產業」領域,尤其是網際網路和 open data,政府部門透過推動 open data 先體認到自己的數位落差,才有可能擬出有效因應快速變遷產業的政策工具。否則 open data 就會成為下一個從各種跡象來看都可以宣告是完敗的台灣電子書產業。
  • 電子治理類的 FutureGov 會議好則好已,但與民間社群力量結合,才是台灣發展 open data 的優勢。

在地與根植

  • 城市面的 open data 發展在本次會議上並沒有特別討論。如蒞會的台南市副市長所言,台灣除台北市以外的地方政府,對於 open data 的發展幾乎是不知如何是好。
  • 事實上早在會議進行的一個多月前,我和幾位僅見過數面但互有信任的朋友,已經在網路上討論如何透過 open data 以及城市間分享的 sharism 概念,來為亞太區域的幾個城市,打造良好的公民參與和城市競合的溝通平台。這些思路都是源自於曾經長期在地耕耘,但卻又能理解區域關係的朋友們所提出的。這也顯示了若是公開資料的加值若要發揮出所謂的經濟效益,扣緊地方城市的思路絕對是最大的助力之一。由公開的新聞資料,我相信政務委員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關鍵。

簡短說明感想,提供參考。相關的討論仍在台灣的網路上發酵(如 openstreetmap),會議上午第一場主講人的簡報也已經放上網路。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好好把握這波的機會。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