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創業和社會化

上週臨時受邀到一個創業聚落的活動看看情況,這聚落在國內頗為知名,也早有耳聞,只是因為我也沒在瘋創業,所以和裡面的團隊保持著不算近的心理距離。回來之後想想,我的看法有幾個,但主要是針對比較廣義的網路產業。了解當然不深,只是個人意見。

1. 社會化

這跟幾歲沒關係,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產品是來解決實際的問題,那麼團隊成員實際涉入社會的經驗有多久,有多深,這算是一個關鍵。但如果你產品是來解決純虛擬的需求,那你的「網齡」就是關鍵。不過弔詭的是,網路產品的服務面,通常也不是這麼涇渭分明,虛實可以切的這麼開,所以難的地方就出現了。給錢的通常來自「實」的,付錢的習慣也是因為有亙古彌新的「實」的消費行為在支撐。網路服務在「虛」上面轉,跑不了要跟實的打很多交道。這不一定是在產品服務面的,例如在組織和管理面,更是有社會化的挑戰。

GitHub 讓新一代的 open source 開發者有著完全於不同前一代的源碼社會化過程,而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所影響的兒少數位學習市場狀況,也是需要產品開發者有不一樣的社會化經歷。

因此,我們會看到不少團隊在各種活動間穿梭,但這也只是社會化的過程,不用想太多,多數就是夏令營,或是結夏安居(有古代版現代版)。我不是說夏令營不好,它有它的價值,有它的自由混沌,也有透過它絕對不可能達成的隱性框架,會牢牢牽絆著跑場的人。

有趣的是,不少團隊,透過活動的參加,或是媒體的消費,來滿足社會化經歷不足的胃納。直白的例子就是,矽谷發生什麼事,都是透過網路媒體或網路聞人,第二手知道。知道的很快,不代表第一手,也通常不代表知道了。訊息的高速公路,讓快速「移動」的行為,感覺像是可以加速社會化的孵育。如果團隊在台北,透過訊息高速公路來了解矽谷,我覺得這不怎麼 make sense。但若你說很瞭解 PTT 的生態,而且是透過訊息高速公路,這我就認為是可行。大概是這個意思。

團隊內化(組織)和外化(經歷)的社會化,是兩個橫切面,另外兩個直切面就是上面所述的「實」和「虛」的社會化。我個人是覺得這很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下面兩個點。

2. 框市場

框市場是指怎麼找出市場的能力。如果在「社會化」有比較深厚的基礎,那麼框市場的能力可以等同於「挑戰場」投入的能力。有些比教偏「實」的網路產業,比較好複製,只是規模變大,或是把原本作法,橫向移植到另外一個垂直的網路產業。但純虛的,就不是這麼好框。兩邊絞在一起,轉換的難度,可想而知。

3. 執行力

這就不用多說了,大多數的差別會是在這。要真的做過才會知道,然後同時也發展或移植一套評估架構,在旁邊幫著看。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