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 再次的亞洲行

這次英國的 ODI (Open Data Institute) 跑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三個地區。時間很緊湊,約莫只有五天。負責國際發展事務(英籍)和服務營運(澳籍)的兩人成對,最後一個行程就是和我們吃個輕鬆的晚餐(啃酥炸紅豆喝啤酒,夠輕鬆了吧)。至少我們幾位並非政界人士,也沒什麼架子,環境和氣氛顯得格外輕鬆許多。

我在2012年中曾和 ODI 精神領袖在衛報見過面,當時臺灣在這方面的發展完全還不在他們的眼界內,至於為什麼會如此這可另外章節專論。一週之間談了兩次之後,顯然有達到發酵的效果。台北市電腦公會再跟他們的接洽,至少就順利許多。至少靜摩擦力已經克服,後續就是執行單位和指導機關有沒有 sense 的問題。我當時做這事並不是為了電腦公會,看的是比較大的區域局面。我提的主要是亞太狀況的一些觀察,並且特別提到台灣或許可以是個試點、落點的試金石。

ODI 雖然在數據開放的戰略地位非常崇高,但出了歐洲大陸,在亞洲落點的計畫幾乎是每戰必敗,或是婉轉的說,還未達到他們希望的成效。簡單來說就是,新一代的文官系統(英國)對於數位政務和貿發之間的認知和銜接,並沒有搞的很好,所以透過 UKTI 打點找路,怎麼提燈都是找到老面孔。這在韓國、日本、台灣、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全部是一樣的。UKAID 在這件事相對比較單純,不涉及直接的商業利益,但這不是 ODI 拿幾千萬英鎊要給老闆交代的方向。

香港他們說太遠,所以還不知道要不要理睬(香港朋友請加油) 。

其他地方我也不好意思多說,就說台灣的吧。政、學、研、商,各自有自己要的東西,但到檯面上就會妝點抹彩,例如明明是公會就要說自己是公會,為什麼要在 APEC 報告「偽裝」自己是公民組織?公會是很驕傲的事,大聲講出來沒什麼好丟臉,OK?

真的要做什麼,別說 ODI 或是 UKTI,可能連自己內部都搞不清楚。年會的議題設定沒有長線操作的精神,反而是隨著今年和明年框列預算思考下的小小框架,一次又一次的年會,簽署沒有實質效益但卻有 poster kids 出現的合作意向書。喜的有幾家,樂的有幾家,但不可思議的好局面搞到這麼小,這也是真誠反應了某些機制出了很大的問題。

後來笑說,ODI 的商業計劃書從2012年寫到2017年,再不加速一點,倒楣的是你們這些受僱的員工。於是大家就聊了一些事。也希望這兩位身兼重任的總監,一個再回新加坡,另外一位返回英國,能多想想。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