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搞不懂台灣在談「純網銀」和「國家隊」是什麼意思,而且幾個人名就能左右大局,這應該不是什麼值得興奮的事。
- 蔡政府的產業發展不時出現「國家隊」云云
- LINE Taiwan 的陳立人上陣後,首度大慘敗。劉奕成上任不過三個月,而網銀又堪稱是韓日方對台灣 LINE 銷售業務飽和後,殷切期盼可大力發展的主要事業體。
- 「純網銀」是不是有必要,中華電信領軍的純網銀可以期待嗎?
第一個是國家隊。我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要跨業結盟就必須要有國家隊的呼號。過去十多年國家隊一詞並不會如此頻繁的出現,但在蔡政府上台之後,國家隊卻成了新聞稿常常出現詞彙。從《新南向》、《前瞻》到《5+2 產業》,「國家隊」似乎成了靈丹妙藥。單項運動項目有國家隊是可以理解的,但商業範疇有國家隊,這聽起來在21世紀並不是什麼好事。直覺是,團隊內有政治任命程度極高的前國營事業體,或是企業發展有高度的政治勾連,為政治任命和決策所大幅「宰制」。
在純網銀部分,中華電信當然是要角。但中華電信在網路服務業務的水平和水準,多年來「有口皆碑」,具有濃厚國營事業體的企業要擔負開疆拓土的任務,資通訊的基礎建設是一環,但純網銀肯定不該落入基礎建設。
另外是,「國家」在資本運作能扮演什麼角色,純網銀涉及複雜的監理業務,不少涉及的業務行為和範圍,根本不是原本的金融監理體系可以應付的。但台灣金融圈子的封閉和「前現代」也是有口皆碑,短期內要跳到純網銀,尤其是團隊內名聞遐邇被美國罰n次兆豐商銀,這網銀團隊的「編成」,看似也不能用商業邏輯來判斷。因此純網銀到底能成就什麼,是為台灣的金融發展立下下一個里程碑?還是先佔一個政策套利的市場位子再說?但這個位子在台灣有多大?一時三刻也不容易說得清楚。
第二個是 LINE 在日本、台灣和泰國的佈局,還有最近 LINE Taiwan 換血頻仍的狀況。我看的點是偏向管理的問題,LINE 是韓國血統,日本公司,台灣是海外第一個市場,泰國則是第二,這一年在亞洲各地收購了不等的「特殊」公司。LINE 在美國紐約證交所和日本東証上市,兩邊應該都已經跌破發行價。這絕對是管理的問題,陳立人對台灣市場也算有責任,尤其是劉奕成在大張旗鼓三個月就投靠「敵營」,這個高層人士的「翻覆」,最後可能演變成「翻船」也說不一定。
韓國和日本公司對於海外網路事業體的管理,我們應該可以從這些事學到一些經驗。這部分若是易地而處,換成台灣為事業體總部,東南亞或是印度作為海外市場,管理階層所會面臨的管理問題,可能比 LINE 還嚴峻許多。
第三個是純網銀,純網銀提供的是什麼樣的金融服務和商品?這些金融服務和商品哪些是銀行不能取得的?還沒有被金融服務納入服務範圍的人口,到底有哪些?這些人有多少資產可以放在純網銀?純網銀的金融服務和跨境金融商品的流通性是如何達到的?期程為何?有些國家根本不談純網銀這件事,或是金融事業體的型態發展複雜而多元,所以也不用有「國家隊」和「純網銀」這種將手段當成是目的的政策目標。瑞士可能是一個好的例子,我們日前拜訪了不少瑞士的私人銀行,瑞士的銀行圈當然是舉世聞名,封閉程度不下於台灣。但那種封閉又和台灣對全球金融市場服務的封閉又很不一樣,在這樣的市場和金融體系的自我定位,不需要走「純網銀」就能達到很多台灣金融服務業和網路業不敢想像的目標。
所謂台灣的兩張純網銀執照,會不會最後只讓已經享受金融服務的消費者,僅僅是把A帳戶的資產移到B帳戶。在台灣,扛起「國家」的牌子當然在起跑線和其他競爭者就是不公平的,但在更廣泛的全球金融市場,由於每個人都需要金融服務,我們不妨來推敲推敲,由中華電信經由政治任命領軍的「國家隊」籌備團隊,到底有多少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