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內行人看的瑞士運動旅遊奧秘

日前隨喜辦了一場小座談,各路人馬分享自己在歐洲運動旅遊之經驗。席間笑聲不斷,也有很不一樣的交流景緻。相較於純資訊性質的網路訊息,能見到實際將運動融入歐洲旅遊的人,仍算是件值得開心之事。

但考量到本主題為第一次介紹,因此當日我談的有點零亂。運動融入生活畢竟是一輩子的事,有不少經驗可以分享。以下就是這系列資訊和知識的開端。

首先我們開始破題,這是給內行人看的。但我所謂的內行,比較是心態上的內行,或是運動和旅遊經驗的內行。在台灣,幾個大宗運動項目風行,不過是這十年來的事。我並不算老,但也沒有很年輕。早期我們運動時,例如慢跑、攀岩、登山車、海泳等,多半很難找到同好,再加上當時商用的網際網路才剛興起,除非是特殊的專項運動,否則類似歐洲運動「俱樂部」的概念和海外如何參與運動活動的資訊,尋覓的成本極高。台灣市面上可得的資訊,更屬少數。但我運動的底子打得比較好,我在十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在澳洲上「體育課」的經驗,那些透過K12教育所取得的運動知識,1990年代初期可說是領先同好大概10年有之。再加上約莫1990年代求學末期,大量閱讀英文運動相關期刊和雜誌,受惠於這些資訊不少,連帶怎麼看運動這件事,就發展出了不一樣將運動融入生活的「習慣」。2000年之後進入職場,開始往國外走,開始是騎摩托車,摩托車旅遊當然是一種運動,這個項目有很多的運動和旅遊性質,不過在那年頭還是太早了一點。再加上在海外騎摩托車旅遊,需要花費的成本遠高於其他大宗的運動項目,二十三十歲就有完整的摩托車運動旅遊經驗,我算是台灣的前三人。不過這項目所「從事」的族群少到有沒有幾百人都不知道,所以幾乎很能有同好。尤其是在歐洲的摩托車運動旅遊,有經驗,願意寫,而且不到白髮蒼蒼者,我應該也算「翹楚」之一了。

2012年後,由於海外騎過了十幾個國家,接下來能否繼續探索和累積經驗,比較是時間的問題,而不是經驗的不足。於是看著自己感覺不堪的體態,我就回到了早年最喜歡的運動:田徑這個項目。在出國開會或是演講之際,儘量安排時間,進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這些經驗我幾乎沒有寫,一來是我想說,這幾個運動項目都很熱門,可說是已經達到全民風潮的階段。照理說,跑海外馬拉松的人如此之多,也算顯學,不像我當年騎摩托車繞歐陸阿爾卑斯山,會被當成異類來看。唾手可能的經驗和資訊 ,應該要俯拾即是才是。可是在一番尋覓之後,我才發現我的認知有誤。

首先是,絕大多數我看到的,是在海外的「比賽」經驗,此以慢跑和馬拉松為主。這部分多到不勝枚舉,甚至可說在專項運動的市場,已達到了某種儀式等級的重要性。次要的則是自行車,以攜車出國旅騎等為主。三則是到海外滑雪,或潛水等。這年頭登山的似乎少了一點,不若1980和90年代那種挑戰世界群峰的大器野望。

不過我的玩法卻是不一樣,每到一個城市,就是用慢跑,騎車和游泳,探索這個城市。一方面是心的感受和觀察力的訓練,一方面是身體素質的維持。但這不是說我跑的慢,或是說沒有在訓練,而是我走的「路線」比較,怎麼說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吧,也不需要刻意強調。我的身體素質仍然有很強的對抗力,穿釘鞋跑田徑場短跑一樣快樂自在,過去幾年一週平均的運動時間5個小時以上,比較勤奮時會達到12個小時。柔軟度與二十幾歲時相差無幾,屬於體態維持比較好的族群。2010年在工作之餘,付費使用 TrainingPeaks。比較系統化的開始記錄這些「軌跡」。在此之前的 GPS 和「使用地圖的旅行經驗」,我就不再多贅述了。

所以如果你是這種「內行」的心態,已經將運動、旅遊內化到生活一部分的人,有多少錢做多少事,隨手都可以運動,也知道海外運動風險的掌握要如何拿捏。那麼接下來瑞士運動旅遊的經驗,想必會讓你(妳)體會到完全不一樣的風情。或是你以前只是想著比賽,現在想體驗不一樣的,或許看看我的經驗,也能激盪出不一樣的玩法。

交代了個人的運動 profile 後,再來談一些奧秘。首先在瑞士運動旅遊要考慮的幾點是:

個人身心狀態的整備

這大概是最為首要的考量條件。瑞士畢竟不是台灣,很多客觀的運動環境條件和台灣完全不同。有些人在台灣生龍活虎,但到了瑞士吃不到東方熱米食,整個人就萎靡不振。營養條件不佳,短期和長期都會影響到運動表現,甚至提高受傷的機率,尤其是一些技巧性較高的運動旅遊項目,例如騎林道或是下坡登山車。另外,一陣風寒可能讓你毀了一週的旅遊。咳嗽個不停,那就更別說要外出運動。水土服不服通常試了才知道,但身心狀態整備度高者,通常會比較吃香。

以我而言,吃素超過二十六年,冷熱的抵禦力都較一般台灣來的朋友高上許多。倒了就睡,不太會有時差的問題。冷食當正餐或是歐洲常見的大把生菜,生吃也完全不是問題。自然,營養補給就不太用擔心。也沒有季節性的關節痛,或是睡覺要認枕頭。基本上身體就是保持很年輕的狀態,但卻沒有年輕的「不當」揮霍。我把這種整備度「歸功」於長期的生活習慣。有人會說太健康了,但我說,身體行不行,過了三十五歲就知道,不用嘴上功夫爭辯。也沒有好不好的問題,對我來說這是風險的問題,並不屬於你我不同生活哲學的討論範圍。

心情起伏太大的時候,可能也不適合運動旅遊。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騎車跑步,我認為風險還不這麼大。但到了異國如瑞士,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不過我這邊談的是運動旅遊,是真的同時要付出一定體力和心力的,這對絕大多數只是想旅遊或散心者,當然不怎麼適用。

旅行天數和時節

瑞士四季分明,天候差異頗大。再加上瑞士三千米高山不在少數,一般郊山達到兩千米者,多如牛毛。冬天夏天能從事的運動項目完全不同,這一點有溫帶國家旅遊經驗的朋友不至於過度陌生。不過生長在亞熱帶,有時候還是會忘記。

舉其一例,九月初我騎上了 Valais 州往義大利的 Simplon Pass 隘口。隘口海拔兩千米出頭,實質秋初,隘口尚未因雪封閉。但秋初在兩千米之白日晝晝,早已是攝氏十度以下。我騎自行車上山,初不覺冷,但忘記還有回程的長下坡,約二十多公里。山谷之間寒風凜凜,再加上下降的速度,會帶來難以忍受的風寒效應。我的外衣太過於單薄,材質也不太對。因此是在顫抖中下到五百米谷地,但在寒冷中運動還是有點經驗,自體如何靠著一些動作「加熱」,抑制抖動的不自主行為。最後還是很輕鬆地回到了 Brig 車站,接下來還有一場網路會議(笑)。但事後想來,好險還不到九月底,屆時會更冷。不小心可能在下坡時因為煞車操作不當,彎道取線不正確,造成事故也說不一定。這點說明了季節之重要,尤其是天候。瑞士看來天秋氣爽,但瞬間氣候變化之大,如瞬下冰雹,狂雷暴雨,十分鐘後卻風淡雲清,我是在日內瓦領悟過的。

這些季節所帶來的天候變化,都牽涉到你的人身裝備要如何處理,或是在地採購。以上兩點是很原則性的,接下來我們還有其他的原則,以及其他各單項運動旅遊稍微牽涉到細節的部分。

待續。

1 thought on “給內行人看的瑞士運動旅遊奧秘”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