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 初探競選團隊之人際訊息、傳播效率和安全

今年是觀察具有「壟斷」性質的網路資訊平台,如何「弱化」各選舉團隊對於人際訊息(數位化部分)、其傳播效率和安全構面等三個層面「感知能力」的好機會。

對選舉團隊而言,台灣有幾個比較主要的電子訊息管道,我先舉相對新興的:

  1. Facebook.com
  2. Facebook Messenger
  3. LINE
  4. WeChat

Facebook 旗下有幾大「人訊」服務,但有些深具「媒體」特性,如 (1) facebook.com (2) Facebook Messenger (3) Instagram (4) WhatsApp 等都屬於此範圍。台灣的選舉團隊主要仍使用 1, 2 兩者,3 則是偏少。另外,微信 (WeChat) 在台灣的輿論甚少浮出檯面,但其使用人數約莫是幾個「百萬」量級之譜。這服務在台灣社會的總上網人口佔有兩到三成滲透率應該是合理的推斷。但是微信在公共輿論「缺席」刻意不被討論的狀況,有些不可思議。至於其原因,我先不做猜想。

過去常被使用,但仍可視為電子訊息管道者,背負有「人訊」功能者有:

  • 簡訊 SMS
  • 電子郵件 Emai
  • 電話(話務、IVR… etc)

少數團隊使用:

  • 企業級工作流程 (work flow) 訊息服務,如 Slack
  • 其他即時通訊服務,如 Telegram

至於古典的佈告欄系統 (BSS) 我先刻意排除。

目前各選舉團隊的編成雖然還尚未完全就位,但大致可分為兩類:

  • 總統候選人
  • 立委候選人

這兩類在人際訊息的處理規模和複雜度差異很大,我們從簡單的開始:立委候選人團隊

在立委候選人團隊,我們又可以貼上幾個利於未來分群的「屬性」,來幫助我們預估他們在人際訊息的 (1) 傳播效率 (2) 安全兩個維度上的縱整處理能力。

  • 候選人背景(年齡、專業領域、社會經濟背景)
  • 選區屬性(選區社會經濟特性、選區選民結構)
  • 候選人團隊樣態(組織型態、團隊年齡結構)
  • 候選人志工網絡的指管通資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樣貌。
  • 後選人「本身」過去在網路各平台所累積的公開行為數據

候選人本身的特質和經歷,會影響到選舉團隊的「指管通資」能力,以及其願意在這部分「投資」多少,或是「風險」的承受能力有多少。選區的屬性,也是影響選舉團隊要不要發展高度數位化和社交媒體化人際訊息通路的主因。候選人團隊樣態,則可預見候選人在數位化的人際訊息空間,是否能提高各類訊息之「傳播效率」和「安全」的水平。志工網絡是選舉團隊不可或缺的一環,志工網絡的指管通資樣貌,當然也會和候選人競選團隊在人訊處理層面互相「拉扯」。最後一項則是指候選人「本身」過去在網路各平台所累積的公開行為數據。這些數據的分析,會是判斷候選人個人在人訊處理能力傾向的資源池。

待續。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