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假訊息高潮了(兼論行政院 + LINE 記者會)

春分後的第一週,「假訊息」達到高潮。此話怎說?

本週幾件事歷史回顧:

  1. 通傳會對中天新聞的處置(3/27 週三)
  2. 中天新聞對通傳會處分的反應(3/27 週三)
  3. 行政院和 LINE 招開記者會(3/28 週四)
  4. 羅秉成出席法學座談(3/29 週五)

幾個政府端的關鍵人物:翁柏宗(通傳會發言人)、陳其邁(行政院資安長),還有羅秉成(行政院政委)。

幾個商業端的關鍵人物:陳立人和其團隊(LINE Taiwan)、中天新聞團隊等。

學界也有,不過我離學界更遙遠,因此沒有意見。

幾個立案的非營利組織或是社群,行政院和 LINE 的記者會上,開場主持人曾進行唱名。

編按:這週可說是網路超級週,另外一波高潮是 Google Taiwan 在新北和遠東集團的合作,還有 Amazon AWS 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新北林口的兩個合作案。

通傳會針對中天的處分,我沒有能力有意見。但比較令人有興趣的是行政院和 LINE 在本周四招開的記者會。第一個要角是陳其邁,不是陳立人。陳其邁是以行政院資安長之姿出現,雖然他個人表明是以「受害者」的角色赴會,不過這個身份到大概不容易拋開。陳其邁擔任資安長 (CISO) 我判斷可能是個很「困窘」的安排,一來是,陳其邁本人應該沒有網路、資訊、安全或是戰略的背景。在去年高雄市長選舉大敗之前,對於以「網路」作為「競選」空間的採用,也是大失其判斷。選後還不知道陳要去哪裡「履新」時,也有一個「高雄智庫」的成立。高雄智庫的網站,我們看看就算了。後來農曆年前幾個法人單位禁用華為設備一事,當時的幾個名字還沒有他。反而是宋餘俠、簡宏偉等君受訪(包含外媒)。過年後,陳就成為了行政院資安長,這任命或許是在放假時決定要接這個位子的。不過當初說因為《華為案》要禁設備在三月底前公布這件事,還有一週的期限。我們且再看。

行政院資安長本來就不是單純的技術型任務,但從外面來看,接得這麼急,肯定是有一些高度政治和安全的考量。陳相對年輕,在目前的政府政體內,有極高的被信任度。資安長涉及的業務,聽聞的情報,多少會有國家安全的考量。

「假訊息」有沒有國家安全的考量?以台灣的狀況來說,當然是有的。所以他的任命,不能說非常意外,但根據他過去的經歷,以及此次出席 LINE 記者會的行政院新聞稿,我想他本人幕僚團隊的專業度,大概是支撐他可以幾乎沒有相關背景,但卻要「當責」此等高度專業複雜領域的力量。他的出席,對蔡政府而言,比其他在目前政府端數位領域常會被提及的幾個人名,當然更為適合。

通傳會和中天是大戲,正在上演,關注度也高。但是行政院和 LINE 的記者會,討論少很多。目前根據已經公開的資訊,我的觀察是:

  1. 時間點選在3月28日當然是有意義的。
  2. 對 LINE 而言,雖然「假訊息」是主角,但整場記者會只有約三分之一是 LINE 的陳立人講自己會怎麼做,中間則是穿插給了陳其邁、蘇嘉全一點時間。
  3. 至於現場為什麼也唱名了其他經營階層的主管當配角,我想以 LINE 本身在台的業務形態來看,最主要的當然是通訊軟體服務的廣告業務本身(包含政府、選舉期間等相關業務),其次是準備大張旗鼓的 LINE 網路銀行。「假訊息」這議題的政治性很高,但 LINE Taiwan 應該也不願意開一場記者會就是只談這在第二季(2~12週)才能期待的「LINE 數位當責計畫」。但在這個假訊息高潮的勢頭上,不處理又不行,會影響或「干擾」到所有其他業務。所以記者會的橋段和安排,大概是有想過的。
  4. 至於這次的 LINE TODAY 新聞業務,則是本次記者會的重中之重。根據報載和行政院發言人 Kolas 的說法,是二月多行政院主動聯繫 LINE 表示想聊聊。從 LINE TODAY 做「政院即時澄清專區」的想法,是誰先提出的,不好回溯。我的判斷是傾向於行政院的幕僚在滑手機的時候想的「解法」之一。
  5. 根據 Tech News 所下的標,所謂「四大查核中心」的說法可能名不符實。這四個的實質規模,從不少層面而言,都稱不上是「大」。但這「四大」之說哪裡來的,無法判斷。這「四大」之說,也反應了台灣輿論在處理假訊息想從「事實查核」的理路上,進一步「公私協力」協調合作,會遇到什麼天然的門檻。
  6. 記者會提到了「第二季」,等於是行政院和 LINE Taiwan 雙方都給自己一點作業的時間。先有合作的架構再說,其他則是打帶跑。

我對記者會的內容和假訊息以「事實查核」的途徑來「防範」「防治」的看法是,一如過去已經公開的部分,重新轉述一次:

  1. 「資訊戰」或是「混合戰」層次下所考量的假消息生態之介入戰略、戰術和政策工具,對了,還有商業誘因的部分,大家要更努力抓清楚一點。在這些因素 “factor in” 之後,看事實查核的途徑和努力,將會有其機制和利益相關人(包含團體)有不同的定位。
  2. 所謂「假訊息」的受害者面貌,必須更為清晰,而且有具體的研究出爐。不要亂猜,儘量避免用自己(每一個人)有限的「數位人格」和其所接取的社交網絡媒體「管窺」,過度簡化受害者的面貌、行為和動機。
  3. 鼓勵民眾更積極的使用特定社交網絡真的並不是一個聰明的途徑,尤其是當這幾個主要社交網絡在演算法、廣告利益和相關資訊機制,早已被不同的敵對勢力 (adversaries) 武器化 (weaponized) 的時候。

看法簡單以上,也歡迎想多談的朋友,參加我們 DDD 週六 (3/30) 下午在台北的咖啡聚會。從跨境網路業者和網路政策的角度,看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觀察。


根據行政院的新聞稿,”LINE 台灣用戶超過2100萬“。這數字怎麼算的?台灣每個月的活躍上網人口是多少?陳其邁和幕僚可能在看(刊)數字的時候,要有點直覺和警覺。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