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訪一位新朋友,由於年齡有點差距,但我隱藏的較好,所以開始沒被發現。言談間聊一直聽到「小編小編」聽得很刺耳。這讓我想到「當年」入口網站 (internet portal) 有個編制,稱之為製作人 (producer)。不過,這個製作人不是電視節目的製作人,是實實在在網路時代的眼淚。
製作人做的事,和現在的小編差異很大。過去的製作人的舞台非常之廣,當時具有實質壟斷力網路平台,並沒有幾個。那時的網路世界是百家爭鳴的時代,而在入口網站負責每一個「頻道」的工作者,至少在蕃薯藤和雅虎奇摩,都有一批頗為不簡單的製作人。
製作人要做什麼呢?製作人懂什麼呢? 還活躍在 Medium 的 Danny Lin 所寫的東西,可以一窺究竟。比如說,要懂產品,要懂內容製作,要懂網路行銷,要懂網路廣告,要懂網路行為的測量,要負責營收,要做報表,要有基本的網路前端技術概念,有的有視覺設計的能耐,有的在產品規格書 (PRD) 寫得很好,一寫就一兩百頁。有人在行銷需求書 (MRD) 能寫的洋洋灑灑,有些則是非常會說故事,簡報做出來大家都汗顏。當然在擬點合作合約,思考合作型態是否有利,顧客關係管理等,有時多多少少都要懂一點。跟海外的團隊 conference call,在雅虎奇摩和微軟 MSN 的體系內,也是很常發生的。也有些人偏技術導向,會東摸西摸,會架架網站,搞搞資料庫,私底下自己還 run 一兩個專業興趣的論壇。或是做些軟體介面本地化的貢獻,這都不在少數。
但是現在的「小編」,能發揮的「舞台」型態,比以前少了不少。可能工時差距不大,但要做的事情,則是改變的很徹底。究其原因,當然平台已經 consolidate 是一件「原罪」,但「小編」這詞實在是不太好,就像是妳如果要把擅長視覺設計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直接稱呼她是「美工」一樣,她不心裡從此鄙視你,我就不太相信。
我個人覺得「小編」是很有貶義的,但新一代的網路工作者,可能薪水也遠比當時的製作人少了很多,對於被稱為「小編」,大概也做不了什麼主,講出來自己的專業是什麼,也很難有個比較好的,自信的說法。
這或許是網路超普及的時代能不能提供「更好」的就職舞台,一個具體的反例吧?現在「小編」做的事情,被迫高度的規格化,以至於訓練出來的工夫,可說是完全集中在…… 加強點擊 (click) 的模仿遊戲。整個世代的人才都在努力的陷落在點擊的世界,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