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非常多的討論,但「日內瓦」這個城市的因素,卻是很少人注意。
臉書發起的 Libra Association (協會註冊在日內瓦)初期的「合作夥伴」,根據白皮書所述,分為五種類型:
- 支付業:Mastercard、PayPal、PayU (Naspers’ fintech arm)、Stripe、Visa
- 技術和交易平台:Booking Holdings、eBay、Facebook/Calibra、Farfetch、Lyft、Mercado Pago、Spotify AB、Uber Technologies, Inc.
- 電信業:Iliad、Vodafone Group
- 區塊鏈業:Anchorage、Bison Trails、Coinbase, Inc.、Xapo Holdings Limited
- 風險投資業:Andreessen Horowitz、Breakthrough Initiatives、Ribbit Capital、Thrive Capital、Union Square Ventures
- 非營利組織、多邊組織和學術機構:Creative Destruction Lab、Kiva、Mercy Corps、Women’s World Banking
那麼,瑞士和日內瓦扮演什麼角色呢?日內瓦有多少「價值保存」的條件?又有多少「相關知識」外溢的實力呢?為什麼非日內瓦不可?
- 日內瓦:設籍人口40萬(比新北市中和區還少)
- 銀行和財務:世界私人銀行的首都,有100家以上的私人銀行和10,000名以上的正職人員
- 期貨交易:500家商品期貨交易的公司,8,000名工作人員,是全世界大宗咖啡豆的主要交易地。也有舉世知名的日內瓦自由港(全球最大奢侈品倉儲中心)
- 網路技術:WWW 的發源地來自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日內瓦有一千家各種型態的資訊服務公司
- 國際組織: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聯合國全球二大駐地),36個國際組織總部(例如台灣熟悉的WTO算一個而已),300個國際非營利組織,且日內瓦有接近十萬人(非設籍,算工作人口)與聯合國生態圈有直接關係。200個外館和外事單位
- 跨國公司:130家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
- 所有上述單位在十平方公里內的市區可以差不多全部找齊
Facebook 選擇把 Libra Association 放在日內瓦,不只是法務上的考量,以總總客觀環境條件來看,是一套很整體的全球戰略考量。(後略三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