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發展部應該設在哪裡
這個議題還蠻重要的。本來不怎麼重要,但想想在設在台南沙崙可能不是最好解,至少缺乏公開討論就是一個敗筆。我也沒有好的答案,但想到很多人洽公要到風光明媚的台南然後發現沙崙不是這麼一回事,我想還是要分享心得。
2002-2023
這個議題還蠻重要的。本來不怎麼重要,但想想在設在台南沙崙可能不是最好解,至少缺乏公開討論就是一個敗筆。我也沒有好的答案,但想到很多人洽公要到風光明媚的台南然後發現沙崙不是這麼一回事,我想還是要分享心得。
這個被期待很深(但又不深)、權責範圍大又廣的部會終於在明年要問世了。不過討論這個部會的難度比「全動署」還高,但我還是在此進一步嘗試。
以上統計來自 https://blog.schee.info 臉書是台灣自找的長城 指引只以圖卡公布只會創造更多的混亂 喔不,我不是說要轉移陣地 智庫是什麼?可以吃嗎? (2019) 數位發展部在疫情期間跑去哪裡了? 網路「八國聯軍」發佈檄文,台灣… 像「信天翁」優雅的划龍舟 影音平台 Taiwan+ 初日閱後感 台灣八大智庫在全球智庫的排名 (2016) 報載外交部內部公務使用 LINE 這件事 Merry Xmas and Happy New Year!
前情提要:數位發展部在疫情期間跑去哪了 CPTPP 的貿易談判內容和數位發展部念茲在茲的未來發展很有關係,不少業務都是未來數位發展部要扛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和國發會在上週的記者會(YouTube)並沒有提到「電信、資訊、資安、網路與傳播」等五大領域。談判過程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完成,但數位發展部我猜可能又會掉隊了。
前情提要:臉書是台灣自找的「網路長城」 我不是說「個人」要找另外一個社交媒體平台或是轉移平台,我前面一篇文章是在說政府的態度、公共資訊的流通、公共預算的支出和非歧視性的資訊管道。請容我解釋一下。
前情提要: 政要發現自己的LINE被駭要如何自處 關於媒體報導上百名政要的LINE帳號被駭 按照這四五年各級政府資訊駭侵事件的發展跡象來推斷,發生的當下轟動社會,一週後無人聞問。三個月後偶有後續消息,一年後才得到默認證實。但由於距離事件發生之 D-Day 已久,而真實駭侵狀態又難以得知全貌,因此利益相關人永遠學不到教訓,受害者學不到,加害者也不知道是誰。資訊安全的現況,一年來改善了多少也「莫宰羊」。然後社會又一片祥和,等待下次事件的發生。 事情一次比一次嚴重,一次比一次驚悚。但反應卻是一次比一次鈍化,一次比一次弱化。
本次討論主題之參考資料: 新聞:政院政委郭耀煌︰數位轉型有新5需 資策會:【未來社會數位轉型三部曲】 資策會:YouTube 此議題之轉播 前情提要:數位發展部在疫情期間跑去哪了 個人意見,不揣簡陋,還請海涵。直入主題。
是今天聽到不知道誰透過什麼管道宣布 1922.gov.tw 開放給18歲以上民眾登記意願後的感想。
先說結論,這份透明度報告最好要由政府單位自己發起準備,要委託法人代寫還是用其他的方法都好,不公佈也行,但最好把它做到不是只是要因應輿論交代所用(如:法正必絕)。
去年中到今年初台灣的肺炎疫情尚未爆發之前,「數位發展部」的關注度比較高。我也花了時間,觀測這個部會的發展方向,雖然最後與原本的推估不盡相同,但在利益相關者之間,還是得到精準的關注。不過在短短不到四個月後,時空迥異,社區感染肺炎爆發,連帶台灣整體數位環境的安全和整備,因為三級疫情對社會的強力管制,讓「數位」「遠距」「在家工作」「數位轉型」「科技防疫」「隱私」「數位集權」等熱門議題,也在台灣也實質躍上舞台,不再是天邊遠的政策口號。
先說結論:看到《天下》雜誌的這篇報導「昔日被抓的台灣白帽駭客 如何當上亞馬遜資安總監?」有幾點感受: 台灣人才來源和面貌多元 台灣沒有場域發揮 但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之都可以理解的常態。過去這不少任職於美商以技術進階到管理職出色的,在2013年之後有幾個人,後來都成了一方之霸的公眾人物。他們分別是張善政 (Google)、翟本喬 (Google),近期的杜奕瑾 (Microsoft) 和最新的陳浩維 (Amazon)。這幾位在職涯表現出色的人,都可歸類到非典型的發展路線,但共同點是有超然的技術能力、二來在某個生涯點算是傳統「成功學」定義下的成功,三來都是男性,四來都愛台灣想奉獻土地。而在「回到」台灣之前,媒體都先有不少篇幅的報導。後來和政府之間的關係也保持的不錯,在公領域有所建樹。
前情提要:LINE 部分監測業務外包中國公司這件事(上) 日本上週自從某新聞獨家揭露 LINE 部分業務外包中國公司之後,各界討論如「風林火山」一發不可收拾,我隨意搜尋和檢索各大日本媒體和社群網絡,公開的討論訊息不會低於百萬之譜。日本公家單位從內閣官房、厚生勞動省和地方政府,都有些明快的動作。甚至政治人物也在自己能主導的場域公開發言,表示「我有關心」「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等之情事。這些動作不盡然是直接禁止(或建議)公務人員使用 LINE 的服務,也有不少純「陰謀論」和「極右翼」況味濃厚的發言。但無論如何,各利益相關者都有基於本位的動作,表示此事有討論熱度、有談論必要,也有因應之難度。防衛省立即也表示自己內部並沒有使用 LINE 服務(禁止),但在對外公開的人才招聘和活動揭示等,則是有所採用。
本篇關鍵字:態勢感知、骨幹網路、安全、大官、小民、政策 前幾天 (1/27) 的自由時報頭版。沒看到還好,看到嚇了一跳。感覺這條揭露行政院〈資通安全網路月報〉的新聞,要搭配幾件事一起看。 政府骨幹網路遭攻擊 上月近10萬 機關非核心業務系統也成駭客目標 政府骨幹網路遇襲 上月近10萬件》學者:網軍攻擊 連窗戶都找漏洞
前幾天看到訊息時差點沒從椅上摔下來,想必是最近關切「晶片身分證」的力道不見衰減,蘇貞昌(行政院院長)有交代,務必要對公眾說明。於是「eID 雙寶」(編按:徐國勇、唐鳳)將於今日 (12/21) 中午採用 Facebook 直播,述說資訊安全保障云云之情事。
前情提要 數位發展部會之籌備 不該如情報機關之如此隱密 (2020/09/28) 寫在劉世芳召開的數位發展部公聽會之前 (2020/11/16) 數位發展部之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 (2020/11/24) 數位發展部之組改畫畫看 (2020/11/30) 自從上一集之後,我們又看到了驚人的發展。一是劉世芳版的〈數位發展部組織法〉在立法院一讀通過(宣讀聲音檔),二是蔡易餘委員在今日召開公聽會。組織法還來不及公開討論見光就過了,雖不能堪稱一絕,但可見立法院對此事的關注,已到了不得已「卯起來」的速度。此事本該高興才對,但和11/17公聽會後的「結論」,顯然有著不同的節奏和內容。
以前有不少的訪問場合,英文或其他語文媒體也有一些,但台北時報還是第一次。
前情提要: 數位發展部會之籌備 不該如情報機關之如此隱密 (2020/09/28) 寫在劉世芳召開的數位發展部公聽會之前 (2020/11/16) 數位發展部之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 (2020/11/24) 我鐵定是公共行政門外漢,所以不需要用「電子治理研究中心」的標準來看這個概念組織。不過昨日飯後心血來潮,動手畫畫不花什麼時間。在此公開提供討論。
針對亞馬遜在黑五之前針對台灣消費者實施免運費(有條件)的看法。原文刊載於11月26日《蘋果日報》論壇版。
前情提要: 數位發展部會之籌備 不該如情報機關之如此隱密 (2020/09/28) 寫在劉世芳召開的數位發展部公聽會之前 (2020/11/16) 劉世芳的公聽會出席人數眾多,會前、會中、會後也各有大量訊息在席間交換。撇開公聽會會後之「十大法」結論,在思量之餘,卻發現另有新聞報導追擊探討此事。 郭耀煌赴綠營黨團報告 數位發展部仍是空泛之言 (2020/11/22) 以及一場本日下午的活動: 台灣數位經濟大會 (2020/11/24) 這場由「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舉辦的活動,是郭耀煌首度公開現身。預料他會針對規劃中的數位發展部進行演講。此場應該具有指標意義,而且場地選在奇特的中經院。這讓我就想到了幾件過去的事: 新政府【五大創新產業】簡報 (2016/06/03)(編按:來自已作廢之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 郭耀煌/跨出一專責部會設計思維 全面賦能國家數位治理生態 (2020/06/08) 我貼的這五個連結應該還挺關鍵的,一是2016年政府交接之際由他的名義發出,第二是郭耀煌被任命為科技政委之前還是「自由身」的投書。郭兄歷練豐富優秀,此時被委以重任,是符合台灣政府挑選科技產發代表人的邏輯。
是小事,也是大事。我們把幾件事串起來看,我把事件的時間點標在後頭。標題寫的驚悚,但在「數位發展部」遲遲不見下文的當時,這些細膩的事,聰明的你我應該都要多多了解。 sci-hub.tw 被封鎖然後揭露 (2020/11) 楓林網被查扣 (2020/11) TWNIC 談 DNS RPZ 政策 (2020/09) 31t.tw 復活 (2020/4) 31t.tw 被封鎖 (2019/3) 另外也要看去年修法偷過的國安法第2-2條,我們再複習一下內容。 國家安全之維護,應及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網際空間及其實體空間。 以上五件事情都牽涉到 .tw 域名。但這五件事情(其實是四件)性質不太一樣。我們從最早的來看。
比情報組織更隱密,比國防機關更難窺其堂奧。堂堂一個數位發展部在籌備階段就能搞到如此匿蹤,對於不少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不知者遠遠觀之,還以為回到清帝國末期,圖法願自強,但終究是自己玩自己。
幾點心得: 今年能在疫情期間,能舉辦到這樣已是高標。秘書長、秘書處的貢獻,可說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通常這種規模的會議不可能吸引外商聯手贊助,但在科技冷戰氛圍之下,反倒促成 AIT、陳耀祥、劉世芳、羅秉成和謝繼茂等蒞臨致詞。科技冷戰是外在助力,但會議本身籌備,顯然在跨過不穩定的承辦結構之後,浮現新的隱憂。明年是否有「科技冷戰」此風可乘,目前不得而知。 在東亞社會,「治理」一向是有權力者才能奢談的古典潮詞。絕大多數僅是各言爾志的治理研討大會,或是年輕學子模擬開會的場域。對已在水深火熱的利益攸關者而言,若非秉持心裡有愛,大概甚難長期持續參與。台灣網路治理論壇有其發展的依賴路徑,在 (a)「開放」的部分有所堅持,但在 (b) 實然政策流程影響的部分,不見進展。而在 (c) 跨域專業交流部分,起了極佳的示範,但在 (d) 會議本身的靈活和吸引度,則是越來越不樂觀。 「數位發展部」顯然是本次關切重點,但可惜的是,承襲良好的「傳統」,雖然現場講者和觀眾都是老手和一流之選,但對於提出影響政策規劃之人,卻是不敢公開「點明」。我們當然可以依法不依人談公共行政、組織改造、監理業務和諸多過去難以解決之事,但此事本就有人有政務官、事務官負責。在台灣談政策發展,尤其不能脫離「政策依據」和「人」等兩回事,否則就是鬼打牆。我在第二天「短講」時刻,根據所談的議題維度,提出幾位應該對此事(案:數位發展部籌備)公開有所說明的人名,包含科技政委郭耀煌(任務為數位發展部規劃)、談判代表鄧振中(如數發部職能控幅牽扯到 RCEP 相關章節)和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綜規)等。台下學生不敢不知提人名,情有可緣。但現場諸多網路耆老,有身份,有經驗,有話語權。(否則如何借到中華電信總部大樓頂樓超高級會議室?)諸君應撇除心魔,要多多精準的針對人事物提出建議。你們不提,難道要手無寸鐵的書生提? 應注重世代傳承,台灣傳產早已面臨二代不接手無以為繼的現象級困境。網路一日三變,三年一大變,應注重傳承,該放就放。否則壓抑幼苗成長,最後輸的是台灣網路環境和本就應該有的自己的舞台。耆老應有自我認識,不要成為「永遠領袖」,在歷史洪流享受備受保護的溫存。今年議程內容極度精彩,但來客特別短少。明年若不改,將會落入殭屍之淵。「領導」的結構若是經歷太單一,整個結構就很 vulnerable。這不是網路組織該有的現象。三十年一直都在前線,就是時代的悲劇。有傳有承,互有輝映,榮榮向生,生生不息。 以上,今年僅以路人身份,貢獻一場主持和一場短講以及兩個整天,也邀請了美國智庫的朋友(應該是現場唯一的外國人)還有不在網路此行的某董事朋友。貢獻度當然還不若其他勞苦功高的 MSG 成員,因此由衷感謝秘書處的付出。超高興利用這機會見到很多老友,謝謝。
小結感受 很少有一個部會的籌備如此隱密,隱密到如建置情報機關,也很少有一個部會的籌備,到現在連「願景」都眾說紛紜。即便是2010年行政院的組織改造,也未嘗見到如此隱密之情事。 關心的人,並不在少數。
「一打網站就掛」,是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不可說的痛。
一點觀察: 大概主要政府機構都派員參加,我想這也和國安單位的推動有關。五月以來堪稱「動搖國本」和「國人信任」的資訊安全事件層出不窮,至今仍無堪讀堪用的公開檢討報告。實質 CyberSec 2020 延後舉辦,此會議恰是鼓勵公部門面對產業和利益相關者的極佳場合。這可由多人的出席和蔡英文總統的致詞得見一番。 有些政府單位也準備了比較豐富的題材上台報告,若安排得宜,則有公開交流,例如針對《資通安全管理法》施行細則和未來修法方向之交流。但有些單位因為業務屬性屬於機敏範圍,雖說聽眾興趣爆棚,但演說品質猶如清水。調查局即是其中之一。落差過大,有點可惜。 無論如何,走一趟 Cybersec 2020 台灣資安大會都能學習到不少。iThome 有不少精彩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