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 PTS World Taiwan – 台灣觀點不單是宣傳台灣

今天當屬文化部此案值得討論:有關公視「國際英文影音平台」計畫引發的爭議 文化部發表聲明 (7/22) 可能我看的各國新聞節目稍多,網路也用得夠多,看各國政府的各種宣傳品和訊息也異常的多。台灣的文化部此事在規劃、定位、程序等階段沒有什麼意見,我借題發揮說說看台灣這三四年來對外的「新聞」有感。 這四年來台灣對外的「新聞流輸送」有些具體轉變,這轉變來自於社群媒體操作的「正規化」。過去我們能到來自台灣的外文新聞,就屬老字號中央社、央廣、外交部體系等所支持的刊物。這些刊物的流通管道多半已經轉換過一輪,因此就算沒機會接觸通路,也能在網上查閱到新聞。Taiwan News 也算此類,有不少殷勤的外籍記者、編輯和合作夥伴,也在這個政府過去所打造的宣傳集團任事。 比較大的轉變來自於兩則力量,一個是蔡政府在執政和競選期間大力運用社群媒體,獲取了巨大的「數位紅利」。另外一個是美中貿易戰乃至於現在的新冷戰揭幕,若干國際族群對於台灣資訊的渴求。前面一股比較小的是推力,後面是龐大的拉力。兩股力量匯流點,則是武漢肺炎。當力量匯集,很自然就會有人想要更正規化做這件事。所謂的正規化就是在法源、預賽、程序、公益和國家發展等面向打造出一個比較「穩定的結構」。 也有商業電視台的英文新聞,但這些新聞由於「託播管道」受限,所以對於這個時期渴望來自台灣資訊的族群而言是沒有用的。在垂直的產業領域,如財經、電子、貿易等方面,外國商業媒體也陸續在台灣擴充編制,本來沒有在台灣放人放點的媒體集團,也在兩年前開始「點放」嘗試。外交部手上那份登記在案的外籍記者名單越長越大,這對即使是需要收視來自台灣的外文新聞閱聽眾而言,也是一件不知道的事。 為什麼會提到外籍記者呢?因為外文新聞多半需要外籍員工。前一陣子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的重組,也是為了因應現在的時勢而不得不然的變化。過去這個協會根本是冬眠狀態,畢竟台灣不是全球政經事件發生的核心,聯誼會在台灣宛如一灘死水,這是可以理解。武漢肺炎後,不少移民二代,三代等熟稔中文和主要外語的記者也對台灣有興趣了,但台灣沒有提供正規化的工作機會,區域新聞中心對台灣「佈局」的腳步也很慢,所以愛台灣歸愛台灣,要好好「報導台灣」,還是掌握在內部編輯人員選材、選新聞還有新聞主管的偏好。 而台灣長期「製造」外文內容的生態圈也有了變化:第一個圈子就是上面說的,傳統受過新聞訓練的這一批人,有新來乍到也有待了很久的。第二個是財經產業類的,多屬專業領域,成長幅度不大,台灣政府幫太不上忙。第三個則是大量的新的「生力軍」,也是生長於社群媒體時代,外文水平相較於上一輩而言,比較能溝通交談的這一個族群。 來自台灣本地的資源在第三個族群之間的交換是最為普遍和豐沛的,這個圈子很知道怎麼製造輕薄短小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的流通平台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幾個社群媒體平台。這三股勢力在「內容製造」各自有擅場,但台灣的新聞媒體主管多半來自第一集團。主要對台灣資訊渴望的利益攸關者則是需要第二種集團的內容。能豐沛快速製造符合現代數位社會口味的內容製造大軍,則是來自第三集團。 最糟糕的狀況就是,第一集團類的花錢方式,想做第二集團類的水平內容,但能找到的多半是第三集團類的人。這也是目前也是 “PTS World Taiwan” 前導計畫被文化部所賦予的執行方向。 比如說,台灣防疫的成功是被全球普遍認可的,但防疫成功是如何才得以防疫成功,這可不是兩三條黃金定律就能說得清楚。我們從三月底開始觀察政府所出版的外文資訊就會發現,很多急就章的對外和對內的說法是不同的,甚至不同外籍記者對台灣不同部會針對同樣議題的採訪,也會得到互相矛盾的解讀。不少對外「宣稱」促成台灣防疫成功的作法,在台灣根本不具規模,但卻有高度「實驗」「科技輸出」的潛力。在外交部、衛福部不少正式文件,我們都看到了這些例子。相反的,因為實名制而「被迫」支援的六千多間藥房和地區診所,它們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抹滅的,但透過同類型管道所得到的曝光,卻是幾乎不存在。 如果我單看台灣的宣傳,我會認為台灣是「黑科技」人工智慧防疫的大國。但實際上? 套裝的「成功經驗」若只有成功的作法,這些套裝的組合技巧是沒有實務上價值的。在過去三個月,不少人也因為對於台灣政府對外媒的公開說法感到偏離事實而有些討論。這些討論的起因是擔憂過於簡化的「出口論述」,對於其他國家在防疫實務是沒有價值的。 有人說,這個階段全球渴望台灣的資訊,所以我們要有國際「英語」的頻道。這段陳述不盡然不對,但是看到武漢肺炎肆虐的例子,令我們很自然的會想到,這個影音平台到底會是什麼光景。絕大多數的朋友大概不會落入台灣政府支持的外媒訊息投射範圍,例如外館的同步宣傳,透過外貿體系投放的廣告等。”PTS World Taiwan” 的設立,也看似和國民沒什麼關係。 但真的是如此嗎? 事實上在第一次聽到 “PTS World Taiwan” 的計畫,我想到的不是 BBC, NHK,而是更富有政府宣傳色彩的俄羅斯 RT、韓國 Arirang TV 或 France 24 等媒體集團。但奇妙的是,即使你和我一樣常看俄羅斯 RT 的各頻道,你會發現 RT 並不是一直介紹俄羅斯,他們的節目在製作時有個更大的「野心」,是俄羅斯觀點的投射,不是俄羅斯地域的單純宣傳。 這也是多半比較「上道」「有宣傳歷史」國家所資助的現代新聞節目的態樣。 即使是「政府宣傳」,但這兩條路線是非常不一樣的:一個是一直講自己,一個是讓人家要聽你講世界。一個是讓閱聽眾只知道台灣的好,另外一個是讓人家想知道你台灣是怎麼想這些發生在世界上的大小事。前者叫做宣傳台灣,後者叫做台灣觀點。前者是模範學生的世界,後者是真實的社會。 但要能有「台灣觀點」是非常難的:第一個是要有觀點,第二個要有事件,第三個是這事件的發生台灣不至於說不上話,第四個是內容要能被快速產製,第五個是要有管道被人家知道。上面提到的幾個媒體也不是在每一個節目都必須符合以上條件,媒體內容本來就不純然是科學,還有社會溝通、語言、視覺意象和藝術的成分。 最後,很多人比較擔心的反而是台灣公視約聘雇員工長期勞動條件的低落和不堪。此外,政府公開資訊、對外正式文書和中文新聞稿語焉不詳,讓外籍翻譯者定期頭痛的根本問題已是陳年舊帳。這些一年有十億來促進改善,應該不為過才是。拓寬一條鄉道不到一公里花個兩三億都花了,不是嗎? 推薦閱讀:我贊成公視國際影音平台,為何投反對票?

端有報導者,關鍵還能潮(上)?

看到12月22日端傳媒在台北有場講座,腦袋裡自然出現這一句。這一句話裡提到的是四個新的傳媒組織,特色互有不同,或許他們也不認為互相是競爭對手,但拿四個來做類比,是有一點心意的。 端:端傳媒 (@initiumnews) 報導者:報導者 (@twreporter_org) 關鍵:關鍵評論網 (@thenewslens) 潮:潮網 (@wnmedia_tw)

Daily Digest – 鴻海 v.s. 網路媒體、部落客與記者

再加上點民族主義的味道: Apple working to resolve defamation dispute in China Foxconn sues two Chinese journalists over iPod city story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petitions Steve Jobs | The Register 富士康低頭了 媒體、博客們勝利了嗎? 鴻海告中國第一財經記者引發風波,30日晚間態度轉向 – powered by Collablog Portal 我的更多書籤 @ HEMiDEMi – 共享書籤 來點不太一樣的”Foxconn finale: All’s well that ends in retreat?“: So it was a story outside of… Continue reading Daily Digest – 鴻海 v.s. 網路媒體、部落客與記者

Daily Digest – 20050727

Tagzania = Google Maps + Tag IAMCR年會網址:http://iamcr2005.shu.edu.tw/ 央廣:《全球傳播菁英匯集IAMCR年會台北揭幕》 立報:《談媒體恐慌 百名學者齊聚台北》。 舊東西,但卻是觀察「新聞流」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Red Herring: iTunes Phone Seen as Imminent. Itmedia.co.jp: Motorola、「66日以内にiTunes携帯出荷」と発表。

詞窮、新聞流

今日的四則訊息,但訊息間沒有特別的關係: * Blog情報共有の未来 – itmedia.co.jp * 中國時報的《部落格看新聞 身歷其境》 – 2005/07/13 * 蘋果日報今天的部落格專題(抱歉,我在蘋果的網站查不到) – 2005/07/25 * 聯合報《上網練功 下線決鬥 網路糾紛多》 – 2005/07/25 我常使用「百度新聞」來找中文部落格的相關資訊。不知是百度搜索的新聞源,本來就是量夠大,還是中國新聞圈子的資訊焦慮,遠比台灣來的重,動不動每天總會有二、三十篇和部落格有關的報導。無論是譯自外電還是記者自撰,我看了一年多下來,早已成癮。在英語的部落圈發生了什麼大事,你幾乎可以確定,不出兩三天,你鐵定可以在百度新聞上查到。 然而台灣的普遍狀況卻是奇怪的緊。五、六月一陣部落格熱潮過後,最近的新聞反而走入疲軟。衝過頭的窘態畢露,表現在行間的詞窮。沒想到在網站還要申請「工商局注册电子标识」的國度,竟然比我們走的還要精準、迅速、詳實和正確。我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Schee.info 2004年12月點閱率排名前20統計

2004年12月份(到24號為止),Schee.info各篇文章之流量統計(pageview): 1)「Blog」進入韋氏辭典 – 1,670 2) 樂多日誌 blog.roodo.com – 1,489 3) 四十年的鴻溝 永遠的落差 – 1,393 4) Flickr的自助廣告方案 – 1,271 5) FotoBuzz™ – 1,257 6) 博客(blog)革命橫掃全中國? – 1,235 7) 入口網站資訊超載 – 1,217 8) 跨視新聞流 – 1,192 9)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 1,163 10) Suzuki Choinori 蛋蛋車 – 1,043 11) Blog兩場資策會的會議 – 1,021 12) 進入Google News台灣版 – 982 13) Google炸彈、鴻海、工商時報… Continue reading Schee.info 2004年12月點閱率排名前20統計

跨視新聞流

利用news.google.com.tw和news.baidu.com,鍵入關鍵字「blog」後,分別所跑出來的二十條新聞。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結果進行幾種interpret的途徑,不過我要就寢了,有機會再來寫。:p

注意力週期、聯合報新聞授權、矩陣公眾網

之前在部落格的圈子中,曾經出現了好一些讓部落客們集體注意力轉移的事件。我還記得最為明顯的例子是當 Dan Gillmor 在SiliconValley.com 的專欄中首度揭發無所不在的 Google.com 預計買下 Pyra Labs,也就是 blogger.com 背後母公司的訊息時,突然整個部落圈大約停頓了十幾分鐘。貼文後傳送 ping 到 weblogs.com 上的文章瞬間大為減少。想必是,所有聽到這個消息的部落客們,先將新聞讀完之後,按耐不住傾印的衝動。沒法不書,於是開始大寫特寫。 在 “Google Buys Pyra Labs” 的這一個例子中,注意力的轉移,瞬間橫跨了幾乎所有的時區。至於對於這新聞的注意力週期,則因為媒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網路上瞬間爆出巨量新聞流大約有三天的高峰。在接下來的大約一周內,是定期每日出刊平面媒體的競逐報導,例如 New York Times 和英國的 the Register。 瞬間轉移所有注意力的影響,我們也可以在 blog.elixus.org 上看到小規模的體現。昨天聯合報「新聞授權方案」,從最早可追溯的新聞發布到我這一篇的回應,也不過半天多的光景。以 blog.elixus.org 輻散出去的新聞半徑,在目前為止大約「斷跨」了四到五個不連續時區。那麼,針對這一件事,我們的注意力週期是? 我想,利用注意力週期的不同曲線而所做的新聞發布動作,是一門藝術/術數。在類似部落格展現出來類似P2P的隱約架構下,要有策略性的指導作為,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可是在在今天的 GMSV 上,我看到了: Media giants scan new menu hungrily: As expected,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voted 3-2 along party lines today to ease… Continue reading 注意力週期、聯合報新聞授權、矩陣公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