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日用講的比較快,先記下部分身為 R0 #2 活動主持人的看法(或講者的經驗):
- 想洞悉台灣群眾對於捐款的行為特性,其實不必捨進求遠,多觀察身旁的長輩,就會有絕佳的體悟。
- 可在兩種事件觀察捐贈行為之模式:(一)災難事件(二)宗教、常民信仰之各類節慶。
- 多觀察線下 (offline) 捐贈行為之模式,對於網站平台拓展新的捐贈群眾,會有體悟。這模式可包含捐贈者心理、善款管理,或是功德、贖罪、心理寄託等。
- 平台經營業者對於商業邏輯(business logic)的自行檢視,應該高於追逐群眾集資 (crowdfunding) 的媒體風潮。
- 非商業性的調查性報導,是真正支撐國家文化和創意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 捐贈者溝通和管理,可適度細膩的發展。
- 對數字要敏感,對人性要敏感。
謝謝今天所有的講者、來賓和夥伴。突然想到小時候看家裡附近媽祖廟宮牆上的捐款芳名錄,有了地緣和網路的新解。
相信憤怒與不平也是捐款的動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