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一場台北市設計之都的活動,分享我對數位、城市和設計的看法(簡報)。在此很快的做些摘要。
- 3~11頁:城市的地景地貌隨時著時間而有所變化,百年前的土地紋理,早已沒不可識。昔日郁永河南車北上二十來日,此日早非如此。五六十年前的路網,則因為人流車流的增加,舊有的運輸網路已經捉襟見肘。藉由台灣堡圖疊染今日之路網,百年推移,更是明然可見。
- 12頁:北市的次代路網儼然成形,但這地鐵網絡也非過去道路之網格的替生,新的主動脈,剝離再生於早期的鐵道網,在1990年代後,改變北市的肌理。肌理周旁的人、事、物、流,都是設計之下的結果。
- 13~16頁:城市肌理不可見的那些。從地面以降:如下水道、光纖、電信、電力,以及天空的無線電頻譜。雖識不能見,但影響可大,任由那一層發生剪裂,都會影響到你我的生活。多少城市人間的訊息交流,都要透過這些網絡才能得以成真。
- 18頁:現代城市的基礎設施,透過資訊平台的概觀呈現,一窺全貌。
- 20~23頁:全球資訊網的誕生 (World Wide Web),讓資訊能夠透過 hypertext (超文件) 的方式,藉由連結 (link) 將相關資訊連結在文件。這架構能讓資訊透過不同的協定,互連互生,有機增長。快速發展出窘異於原始電信網路的豐富拓樸。這在今日看來實在是再也尋常不過,但在當時可是如創世紀般的令人驚喜。
- 25頁:數位原住民和數位移民共生在城市的空間,有些社會行為不需要通訊網絡即可達成,但由於世代交替,城市的網路空間內的活動,已經是複雜莫名。人際的線上 (online) 或線下 (offline) 溝通,創造出新的撞擊、機會、衝突和問題。
- 27~30頁:過去人們和城市接觸的第一個介面,是人群,或是交通運輸的重要節點,例如台北車站。現在則是行動載具,你在實際到城市之前,已經透過行動載具和城市的介面(人、資訊)進行交流。
- 31~33頁:以城市治理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城市設計堆疊下的產物,我在前一篇文章把這個概念描述的更清楚。不過網際網路和城市網路的堆疊設計,手法和概念都不同。網際網路的生態圈要如何融入或轉換傳統城市的僵化堆疊,這才是台北市現階段的課題。那絕對不是智慧園區,更不是雲端園區。希望透過孤立的園區來提高一個固有生態和新興生態之間的轉換效率,這作法是沒有用的。
- 34~35頁:談的是透過資訊的視覺化,來了解城市的傳統肌理脈動。這裡所舉的例子是即時交通訊息以及公車每日的出班路線圖。透過易懂的資訊圖表,我們將城市的24小時壓縮到一分鐘,讓我們更容易觀察一個城市的流動面貌。
- 36~37頁:電信基地台是「數位結界」的入口,那是另外一個空間,在這個維度的空間裡,有著許多消費者透過資訊所建構的空間,在各網絡間移動。雖然這個空間的可視呈現取決於我們眼前的那一片螢幕,但若是你到訊號覆蓋微弱的區域,你和原本所超連結的空間就斷了。基地台訊號薄弱的區域,就是不存在的數位空間。多虧有 OpenSignal 的網站,我們能夠在本地業者提供的資料不足之下,還能辨識出這些不存在的空間。
- 38頁:Facebook 的社交圖譜,將原本隱性的人與人的關係,做了一個跨疆界的揭露。
- 39頁:Foursquare 過去三個月的5億筆打卡資料。每個點所集合勾勒出來的城市光圖,包含熱點和區域等,就是數位的城市空間。這些空間並不完全吻合都市的各種分區使用目的。人多的地方,打卡的數量不一樣多。數位空間所揭露的移動和資訊消費行為,從城市治理和都市更新的角度來看,到底具有什麼意義?
- 40頁:歐巴馬就職典禮時,美國各州和就職典禮所在地華盛頓特區的通話狀況。這也是需要透過資訊視覺化的手法才能概觀呈現。
- 41頁:現在的幼童就是未來的數位住民。嬰兒在咬手機時,其實是神經元在互相增長,交流電訊。
- 42~44頁:城市疆界內的資源,例如建物,有傳統的地址,作為城市治理範圍內的單一識別。這個識別可以和其他城市共用,也可以和其他國家聯繫。我們也可以運用更具為通用性的經緯度,來描述一個建物的概略所在。但數位空間的統一資源識別元 (URI),則是發展的更為迅速,也更為多樣。
- 45頁:談的是「設計」在大尺度的都市設計 (Urban)、小尺度的使用者經驗設計 (UX) 和雲端尺度的 Web 間的作用場域隔閡。
- 46頁:嘗試把 web scale 和 urban scale 的語彙做個對比。
- 49頁:談的是目前智慧城市、雲端雲區和高科技建物所面臨的問題。達成這些目標的途徑,多是階層、緊密、結構化、並且缺乏多維延展的實體/虛擬空間。我以一個公共圖書館為例,這空間有著挑高樓層、上網桌椅,以及舒適的環境。但單只有這個「空間」顯然不容易促生可延展連結的數位空間。我們很需要這樣的空間,但在城市尺度的治理架構下,則不應該這麼單純的以為處理一棟建物就可以掛上智慧之名。
- 50頁:三個關鍵字是開放 (open)、連結 (link) 和湧現 (emerging)。城市怎麼在都市更新的脈絡內,提高市民的數位意識,讓數位空間和實體資源得以互連互展,讓巧思開放,讓人力大鳴,讓活力湧現,這絕對需要深具網路時代的都市更新思維才能達成。
歡迎在2月24日的全球開放資料日,在台北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