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昨天去參加了一場【全球網路治理 (internet governance) 關鍵時刻】座談會。席間談到幾個可能非網路產業的朋友們不熟的東西,但我感覺有些和 Code for Tomorrow 想發展的方向可以銜接。簡單說一下。
例如 .taipei, .berlin 等以地方城市為基礎的新頂級域名。.berlin .tokyo 都是民間申請,算是有 gTLD operator 在營運,但 .taipei 卻是官方申請,目前可以怎麼用的規則應該也不是很清楚。New gTLD 的申請有些門檻,但對台灣來說有點陌生,如何透過網路上的頂級域名建立和認同,來建立以地方或城市為基礎的網路社會資本基礎,這條路線很有趣,也應該沒有人在台灣好好談過。
比如說我們看看 VeriSign 在 gTLD 的壟斷狀況,但 .tk 卻相當聰明的佔了所有 ccTLD 註冊數量的很大比例,所以讓 .tk 背後所代表的地區,有了一點能見度。但那畢竟還是純商業的操作,而 .tk 背後所代表的 Tokelau 的地域特性和當地的網路社會發展,卻沒有相得益彰。這可能是人口基數少,或是自然資源太過困窘,所以沒辦法透過 ccTLD 展出地域特色。台灣不少的城市狀況顯然比太平洋島嶼來的好,所以可以避開那種必須完全商業考量操作的脈絡。荷蘭的 .nl 可能是比較好的例子,但 CfT 專注在城市的部份,看看整個荷蘭的 .nl 的過去和現況如何,或許可以給 .taipei 或是其他可能的 new gTLD 不少參考價值。
好的 gTLD 生態可以有機會帶來蓬勃的各種發展。而 CfT 的各位,尤其是對網路的國際發展和地域事務有實務和穿透理解的各位,或許可以多想想這一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