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還是關於華為,不過由於有幾位高人都習慣在封閉的臉書打鬧。我廣大的網際網路,只在臉書吵鬧,實在太可惜。本來神龍不見,但訊息外溢到其他平台,所以看到了四位高人高見。這四位分別是:李忠憲、張善政、杜紫宸和翟本喬。
四位談的是華為,四位看來都是技術領域的高人,不是背景就和技術有關,要不就是以技術官僚背景自豪。李我不認識,但其為文早就多矣。後來去了國網,也是適才所用。張不用幫他多擔心,我到2011年才當面見過他,但刻意保持距離。他在 Acer 時代即因其主掌業務,聞名遐邇,當然是一號人物。杜則是技術官僚,工研系統不會不知此君,我已忘了是什麼私人小場合被他找去,但沒深談。翟則免我多說,君之砲火猛烈,英氣勃發,正義凜然,算是上揭幾位,最後聞名者。
華為一事,本就敏感。再來此時此刻,涉及司法系統、貿易政策、商業間諜、技術霸權、資訊安全等課題。但華為體系,治軍聞名。我輩多次參與國際會議,有電信者,有網路技術者,以至於網路商務發展者,或是數位經濟者,華為總是整軍出動,人數眾多。早期魯直,行武之人,不善社交。但近年來越來越細膩,想必是敢學、敢撞,敢積極以致。且其軍之地緣研究,很有一套,尤其在新興國家,懂的多也跑的勤。雖說電信設備和終端手機,一邊對高度管制的電信和政府監管者 (regulator),一邊則是對喜好無常的終端消費者,戰線開出,等於是要在兩者極端之業務,縱橫捭闔,有很高的難度。華為多年來在各市場之進入手法,雖爭議不斷,但不是只在耳聞之間,研究不少,消息更多。好好的報告,也有一些。我們幾個號稱自由民主且市場機制較為成熟的盟邦,早有預警,早有報告。
然則這幾日,從張君砲打蔡政府和行政院資安處,到杜君為文自陳過往去輝煌閱歷,到李君,翟君,趁勢反駁立言,以求正言,正知,正見。可惜的是,外人看來,仍像是廟口嘴鬧,最後逼得廟公要來主持擂台,約求雙方擊鼓。聲勢為大者,其言方可稱正。
靜下心來,捫心回想。妳(你)看從孟君在加拿大遭逮一事,到引渡消息,到美國司法體系正式起訴,無一不是系統化的連串作為。起訴書有幾份附件,內文讀來,也知追擊此案,罪證蒐集,早已橫亙多年。且華為被訴,也不是首次。美國司法體系對此案之起訴,絕非一人,一言,一嘴之「功」。這林林總總,或許只有當事人如任正非,孟晚舟,或是幾個非當事人之名(帥總理,講錯話的加拿大外交官),還算記在心。但台灣對華為孟晚舟一案的輿論反應,數位廟口的小吵小鬧(不是只有上揭四君子),卻是明顯佔據了主舞台。姑且不論李、張、杜、翟之說,發言之對錯為何,但我們只是想要平平靜靜好好以整了解此事,卻僅能從幾人幾言駁火煙硝間,反覆撿拾碎言片段。事情這麼大條,想想豈不悲哉?
沒有「乘載」系統觀意見發祥的平台(如早該發揮功能的各大小智庫),任憑數位廟口看似激昂深入,鬥性萌發的談論。一言指往東,一言指往西。「資安即國安」猶言在耳,數位防護意識早已車裂四散。台灣在因應華為這件事上,大概也只能說是任人宰割,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