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進擊的九月

開放進擊的九月,會在這些公開場合出現。本月份社會發展的 quota 用罄。;)

以上。

[座談] 開放資料和開放發展

本週三晚上的一場座談活動,歡迎報名。

1) Code for Tomorrow 開放資料與開放發展 / 徐子涵 TH Schee

  • 開放資料的發展與二十年前的網際網路,有何類同?
  • 促進資料的開放流通,在文化、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面,如何爆發需求、創造和傳播知識?
  • 將資料轉化為有價資產,為什麼需要開放?
  • 位處訊息孤島的台灣產業,如何在全球浮現的 Open Data 價值鏈,翻轉地域劣勢,取得先機?

2) g0v 零時政府介紹 / 高嘉良 clkao

  • 2012 年底開始的「g0v.tw零時政府」運動,共有數百人次參與多場黑客松,眾多專案讓政府運作更加透明、資訊更容易被取用。本議程將介紹「零時政府」與開放源碼精神的淵源,社群的運作,以及成果。

3) 社會議題創新設計 / 李紅豆

  • 常在想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如何用設計的力量能為這社會做些事呢? 從公益醫療及環保交通二個議題與大家分享
  • Lady Go-癌症篩檢與防治創新設計(5% Design Action)
  • 騎遇-市內廢棄單車改善及再生創新設計 (Change Taipei)

關於開放發展請參考簡報專文、或世界銀行創新長 Chris Vein 的演講

Data Flora

今日透午經過河濱跑 8k 想到一些事,目前五場 ‪#‎dataweekend‬ 分別辦在:

1. dac.tw 台北市士林區捷運芝山岩站附近
2. 台北市 TEDxTaipei 辦公室算是台北市中山區?
3. 華山台創(因颱風)轉台北市南港區
4. 台北市信義區國際會議中心對面門牌整編過的巷子裡
5. 台北市古亭區(抱歉我還活在那年代),應該說是中正區台大水源校區
6. 預計 #06 也會在不同之處

首先這五個區(士林、中山、南港、信義、中正)基本上都是政府資料相對充裕,或是民間相關資料也相對充裕的地區。#dataweekend 每次活動熱烈,來者都是高手,若是只有曇花一現萍水相逢,也未免太浪費了。

其實當初這樣的原因是故意的,原因是希望多嘗試幾個地點舉辦,讓整個活動儲備能夠 scalable 的戰略物資(地域、環境、人際脈絡),所以剛在高熱下攝氏37度跑步後,想了個 “Data Flora” 的意象。

簡單來說就是每次 #dataweekend 活動的前中後,辦過活動的地方就會開出漂亮的 data flora,呈現的形式可能是:

– data list (hackpad)
– data repository (ckan 2.0)
– data visualization (d3.js or anything goes, 平面 design why not)
– data report (simple blog report)
– data talk (data weekend)

這麼一來活動刻意每次移師,也不會找麻煩白辦,甚至活動之前就可以對活動當地有些以資料為基礎的了解,真正跳島式 get local insight. 等流程順手,有機會再來往資料豐富/稀缺的鄉鎮移動,例如:

// 數位資料豐富區 //

– 新北(板橋區?)
– 台中(北屯區?)
– 台南(中西區?)
– 高雄(苓雅區?)

// 數位資料貧瘠區 //

– 資料二級貧瘠鄉鎮,但 local 和地域性特強:南投埔里
– 資料二級貧瘠鄉鎮,但 local 夠強:雲林虎尾
– 資料三級貧瘠鄉鎮,面貌不清楚:彰化線西、雲林台西

回到 data weekend 之前五個場地,各有什麼問題呢?我隨便想想:

– #dataweekend 01 – dac.tw 奇怪的捷運沿線和土地分區利用
– #dataweekend 02 – 奇怪的大樓以及忠孝新生路口橋樑、人流和建築利用斷裂帶
– #dataweekend 03 – 華山部分很多討論不一而足。南軟那邊原鐵支路沿線、環東橋下豪宅群以及世貿三館展期、停車出入口怪異之現況
– #dataweekend 04 – 世貿會議中心對面原莊敬路整併為信義路五段這就有趣了
– #dataweekend 05 – 台大水源校區建物老舊,但為什麼自來水園區、公館商區還是相當熱絡,人就是走不過來

所以 Data Flora 有固定產出,也會有節奏,也有搭配的活動能附著發展,例如一直難產的海洋工作坊鎖死一兩個漁港探究到底就會有產出。作多了就很壯觀。

以上一點想法。

社會創新的參與階梯

剛好 matcha (抹茶)加入,覺得該把 participation 的階梯畫出來。這階梯可以走上去也可以走下來,端看時間、節奏和是否有合適的主題,讓參與者有事可做、可談、可依附等。在類似 CfT 這樣型態往基金會發展的社群組織,面臨如何擴大參與架構的挑戰是很實際的(因為在上班的人真的很多)。例如我目前也是下班或是農忙(笑)之餘才能比較專心回文。

  • Level 1: Observing (20,000+) – 拜訪網站、參與活動
  • Level 2: Following (5000+) – 提供聯繫資料、閱讀和觀察 CfT 訊息
  • Level 3: Endorsing (?) – 簡單、快速的貢獻
  • Level 4: Contributing (50+) – 貢獻時間,簡潔,清楚定義的任務
  • Level 5: Owning (10+) – 主導計畫、活動籌備等
  • Level 6: Leading (?) – 領導活動、計畫、團體,或是基金會基金募集。

歡迎抹茶!

參考資料:
http://www.idealware.org/articles/engagement-pyramid-six-levels-connecting-people-and-social-change

COSCUP 2013 開放資料

昨天 @coscup 一整天的 #opendata 之後,關於開放資料的需求,可有更多面向的途徑,@worldbankdata @code4africa 的經驗非常有價值 http://t.co/JGUDErOJ01 #coscupod #COSCUP2013

#dataweekend 信義路五段8巷7號(西雅圖斜後方) #coscup #opendata 歡迎參加 http://pic.twitter.com/WJ7RnO1cSY

給幾個數字參考。#coscup 辦一場會要400萬,#codefortomorrow 成立基金會要3000萬,聯合國的 #IGF 在印尼搞一場要220萬美金。

聽了 @trc4identica @clkao @pingooo 以及 Ben Jai 談技術導向的 #opendata 發展有些感想。之前在 @OKFN 和 @mihi_tr 討論台灣這發展的特性,很值得推敲。 #COSCUP #coscupod

List your #opendata event here http://t.co/9rp4Nzpzro 台灣開放資料相關活動清單,已累積200筆以上 #COSCUP #coscupod

MT “@CodeForTomorrow: #COSCUP 週六 13:30~14:00 在會議室 201AB,有一場在地球日工作坊所進行的「好愛米」介紹,歡迎參加!fb.me/2LYm7D5q3” #opendata #agriculture

張善政今天在 #coscup 講了由科技會報主推(其實是之前朱敬一點名的單位),故宮 #opendata  在競賽授權允許和創作者 co-own 的巨大突破。當初和資策會承辦單位開會的時候,這是我唯一的建議和堅持。#Taiwan #PalaceMuseum

@yunglinho @timdream @ijliao 當年 (2010.01) 想辦數典送終會,目的就是拯救資料 http://t.co/LgfpdBmuCQ #opendata #COSCUP

@clkao on #g0v github.com/g0v/ Strong technology-driven and highly distributed task force #COSCUP

RT “@yunglinho: #coscupod 非正式管道的遊說,就是華人社會的通病,走後門比關係,為什麼不能把所有的 issue ticket 都開放?”

#Google Crisis Respsonse 台灣政府配合度最高有幾因:(1) G社韓國分舵弱所以在當地政務體系無關緊要 (2) 日本在災防系統紮實,G社日本角色相對弱化 (3) 台灣有從上由下明顯 #opendata 政策,所以科技會報好跟其他部會溝通 #coscup

#coscup panel: @trc4identica @clkao @pingooo Ben Jai on #opendata @coscup #g0v

@coscup now officially on: 800 tickets sold out under 47 secs, 1800 participants in TICC for #openweb #opendata #COSCUP #Taiwan

Data Weekend #03

轉載自 Code for Tomorrow 活動說明

為促進各界認識開放資料 (open data) 的真正價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境,測試如何使用資料改善社會問題、創造永續發展的契機。在2013年5月開始,Code for Tomorrow 決定繼2月底全球的 Open Data Day 和4月底的「地球日工作坊」之後,舉辦 CfT Data Weekend,秉持「寫程式改造城市」的精神,讓大家體驗如何活用資料,促進開放、創新和透明的社會。

本次活動由南港軟體育成中心協辦,將邀請 Tableau (Perform Global Inc.) 、評律網以及新竹市警察局的柯維然巡官,分享如何應用資料、促成資料的開放,進而創造新的資料應用風貌。
Continue reading “Data Weekend #03”

恭賀 TIEA 成立

TIEA 成立感覺不錯,以下為私人揣測:

  • 行政院科技會報內部,部分單位長期為工研和資策體系掌握
  • 小張政委上台後,摸個幾季,發現內部團隊有待補強,但只有外援才能發揮速效的壓力
  • 本來相關部會的政策外援網絡,幾乎都是由學院派或是無關緊要的非營利組織所把持,但網路變化實在太快,所以在資通訊政策部分,沿襲老的玩法,肯定是死局
  • 台灣的電商與網商,因黑船來襲,終於不得已開始必須正視檯面上政策遊說的重要性,到頭來總是要碰政治的
  • 慢慢取代與弱化資策會某些所長期為人所詬病的角色,調整資策會的體質
  • 中華電信還是要治一治

為甚麼我會避免跟台灣的產品/產品行銷經理合作

我這邊所指的產品/產品行銷經理,主要限定於下面兩個產業:網路服務以及製造業。在我過去和他們的合作經驗當中,我發現了一些明顯的特質。

看得太少

大部分我認識來自台灣的產品經理,普遍對於專業領域的書籍、雜誌和文獻看得太少。閱讀有助於培養敏銳度,而大量的閱讀也有助於快速辨認市場所需。「早知道」的價值是非常高的,「看的比較多」也有助在產品行銷階段做出精準的判斷。

看得太多

同樣的東西看得太多。例如,只透過閱讀國內的科技「新聞」報導來了解國外的產業趨勢。這是嚴重的偏食。

累積工時是美德

以工時累積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台灣產品經理最明顯的特質之一。透過累積工時才能達成目標,是藉口,不是美德。如果一個案子的一個環節,可以透過流程的改善而大幅降低工時的付出,那為何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多加嘗試?許多台灣的產品經理對於自己是如何培養出目前處理問題的流程,毫無所知。對於其他人如何透過流程改善來達成降低工時提高價值的表現,也不太會主動、積極的交流。

堆砌規格的習慣

最泯滅智慧的作法。與台灣的產品經理合作時,更容易體驗到這種難堪的窘境。推薦閱讀此文

對區域了解不足

誠如前文指涉,也可以同樣套用到來自台灣的產品經理。他們普遍對於其他國家(中國可能除外)之同業人員的職能要求、產業環境、乃至於薪資水準、升遷管道、權益團體等領域,都相當的陌生。產品銷售區域的政經文化,那就更不用說了。

對台灣了解更是不足

許多來自台灣的產品經理,對於台灣社會、政治、經濟、消費等情勢,了解程度都非常糟糕,即時是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也是如此。我想這應該是台灣的特殊政治情勢所導致,只是這影響所及,遠比他們所了解的還大。

不會問問題

iPhone 4 在 WWDC 上正式亮相的當天,你身旁來自台灣的產品經理會問什麼?只要是一開口直接問規格的,都是我會盡量避免合作的對象。

二輪縱斷九州四國3000公里(中)

註:本文成於 2009.9.01

本次旅程其實是意外之旅。原本規劃和太座攜手前往,只環九州,踏徹痛快。在安排旅程上,甚至一度想拉小規模,只探景好之地,方便攝影。執是之故,覓得SL230和Majesty 400各一,冀能單搭雙飛,靈活行李之積載組合,快活慢走。不過,老婆雖有獨力環台島,但卻無在國外長騎之經驗。九州踏破,只想泡湯喝酒兼吃美食。這等苦漢之事,最後決定還是交由我來掌舵。況且小孩屆滿兩歲八個月,若夫婦離家十日,托育照顧,也是一筆額外支出。

然而這孽緣之旅,卻因兩事有變。其一為我所任職之公司,這就不方便透露。二者是出發前又遇到八八水災。八月中旬,幾乎每日早上五點才睡,八點各成員再去上各自的班。搞苦自己的是我平常協助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八月九日,十人網棍,成立緊急網站,協助網民,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串流訊息。由於我等皆有網路業界服務之粗略經驗,知道有效的網站,可以如何與各公私單位相接相串。後來網站(據說)還差點被依照災害防救法徵召,一干人等進駐台南,屏東,高雄縣災害應變中心。連內政部位於北縣新店市的中央應變中心也走了好幾趟。詳情事故,不少媒體早有報導。但此非本文所繫,就不加贅述。

八月十九日正式回復平常作息後,隔兩天我即要單馬出國。好險兩個月前開始調整自己作息和飲食習慣,一為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二為早睡早起。體重在這兩個月間,從83掉到81,腰線漂亮了些。精神體力,也調整到一定的狀況。雖然日本的道路環境簡單好騎,變數也多可預測。但把自己肉體整備良好,到時後真的會輕鬆很多。好比說我有十成功力,花在騎車上只有兩三分即可因應自如。剩下的七八分呢,可保存下來,體會風之爽朗,日之炎豔,海之湛藍,文化之陰默,以及摩托車旅遊之真諦。

日本南北直線距離,約莫兩千多公里。綜貫走破難度頗低,十八九歲拿到駕照則興沖沖完成者,不論男女,所在多有。這好似台灣環島的成年之旅,到了二十一世紀,距離是生活枷鎖突破的藉口。人們的空間感,則因所居,大相逕庭。騎車繞台,有點夢想,但卻實際,人人可行。日本約莫台灣十倍大,可走可玩之地,自然在距離上就遠了許多。我小時候就常會嗚呼哀嘆,一千就這麼快完走了,還有哪可去兒?島民島民,更該心大胸寬,要往大海大陸走去。或是,狠點學某英國島民,好漢拉車,走渡白令海峽,從阿拉斯加挺進俄羅斯遠東地區。上岸時俄羅斯邊防人員,歪掉大嘴,乾脆上報單位,直接扣押,稱為非法入境。這等不可思議步行跨海的舉措,想必比許多人的夢想更為夢幻。尋思,我只是一般人,還是算了。

日本這四五年來,去了十幾趟,但真正有機會在那騎上比較久的時間,算是去年。駕照問題早有政壇先輩關照,去日本騎車早不是夢,只是怎麼進行而已。規劃時我就在想,十天旅程,可以南北縱斷,從鹿兒島縣佐多岬,一路到北海道宗谷岬拿個,「最北端」的證書,然後南返小樽,坐船到京都北,再回大阪還車。主題則是所謂的,「百名道」。反正相關資訊,買本書來就有。日本這方面的資訊,跟德國的出版業比較,絲毫不遑多讓。我一切都不擔心,只擔心自己跑得這一趟,要的是什麼。我不是一輩子只賭這一趟,而是年年至少出去一趟。於是主題的選擇,就成了某種…「永續經營」的課題。

參考前文:二輪縱斷九州四國3000公里(上)

我看公視的公民新聞

上線一年後,我想結果應該不出下面幾個之前例子的營運狀況:

* 國家影音產業資訊平台
* 國家文化資料庫
* 台灣影音交易市集
* 台灣社會人文影音資料庫
* 台灣原住民文化影音資料庫

BBC Backstage近幾年的積極作為,對公視決策的影響可謂不大。但我從來沒看過來自台灣的朋友們在Backstage的mailing-list上出沒,所以對於公視敢貿然直接切入所謂的「影音平台」覺得不可思議

延伸閱讀:

* 公民新聞網站設備案
* 部落格系統及公民新聞學影音上傳與播放機制軟體案

[過晝摘] 20070126

[暗夜摘] 200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