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的源流、類型與在地實踐〉一文結尾:
在資訊來源方面,公眾能夠取得多少資訊,決定他們能夠做出多少報導。今天,台灣部落格內容,絕大多數是在分享個人經驗和見聞、或引述大眾媒體報導再加評述,很少自行發掘公共議題、進行第一手的報導和評論,關鍵就在於公共資訊難以取得。要提升部落客探討公共議題的比率,最重要的是督促政府將公共資訊公開化、網路化,讓部落客能夠輕鬆取得所需訊息,如議會詢答實錄、民代投票紀錄、政策法案內容、社區發展計畫、公共建設招標、企業投資持股、法人組織財務,然後從中發掘題材,進行報導和分析。
透過垂直或是橫向檢索自訂服務,若運作層面未拉抬到組織層次,現在就可以做到不少了…
* 公共資訊公開化 -> Google CSE
* 議會詢答實錄 -> Google CSE
* 民代投票紀錄 -> X
* 政策法案內容 -> Google CSE
* 社區發展計畫 -> ?
* 公共建設招標 -> Google CSE
* 企業投資持股 -> △
* 法人組織財務 -> X
所差的就是一開始時利用CSE內的sites inclusion要框在哪些邊際,這通常只有待在那個產業的人才會知道。比如說我想要的inclusion是搞運動行銷的公司,如此類推。Google CSE非完美解決,但跨橫向檢索,精明的人一拿到這強大的兵器就可以大所發揮。眼尖者只要有適度的情報remnants加上夠強的本職學能,即可以勾想到事件的原委。檢附實例:
* 議事紀錄
* 財務報表
* 污水BOT
* “影音平台”
* “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措施”
目前很多進行中計畫的方向,都還是甚難外於還是以「做內容」的角度來:
* counter-strike媒體現況
* aid in “citizen watch” acts
但鮮少嘗試的另一途徑是透有現有CGM(consumer-generated media)之augmentation以成為公民新聞的資訊來源,而這才是2007年的今日最有價值的切入方向之一。走老路既難達成network effect,而且撐得越久也越消耗組織內部的資源。
Google CSE的運用只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