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受 Richard 之邀,在 HP6 的活動分享經驗,主題為「跨軟硬體網路服務的規劃」。這剛好是我過去幾年低調工作的經驗,也是目前工作的主要方向。乍聽之下,這跟活動的主軸似乎有點距離,但隨著硬體產品的連網能力被產品行銷和技研開發人員賦予更多想像,無論如何,這經驗應該有一點價值。
但我想談的不是「軟硬兼吃」的努力,而是在這一次的聚會後更多我對於「網站企劃」的看法:
- 台灣第一代的「網站企劃」,目前應有四十左右的平均年齡。還留下來堅持擔任相關職位(包含管理職)者,應屬極為少數
- 在台灣,「網站企劃」沒有很明顯的進修管道,所以每一波進入的新從業人員,都要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學習。新進人員無法累積經驗,其職能發展也沒有對應的體系,可以輔助其落實。此情此景,造成「網站企劃」人員在本地各產業間再怎麼轉職,都無法擺脫其專業價值低落的陰影
- 台灣的「網站企劃」人員,普遍對於其他國家(中國可能除外)之同業人員的職能要求、產業環境、乃至於薪資水準、升遷管道、權益團體等領域,都相當的陌生,所以一直無法累積足夠的社會能量,撐起更大的社會資本,讓這個職務可以成為生涯發展的首選
- 把「動詞」作為職稱是一件很糟的事,例如「企劃」就是最好的例子。非管理階層的「專員」、「人員」或是「經理」等,都比「企劃」還好。
- 與其稱自己是做「網站」的,倒不是稱自己是做「產品」或是「網路服務」。這細微的差異,好比是「蓋房子」和「建築師」的落差
- 有機會可以多參加不同性質的本地社群活動,如開發者社群(COSCUP、GTUG、Ruby Tuesday)、UI Gathering、Punch Party、Net Tuesday 等
- 有機會可以參加其他國家的相關活動,例如美國的 FOWA、SXSW、歐萊禮舉辦的各種會議;由商業公司主導的活動(Google、Yahoo、Microsoft、Facebook);各種社群計畫的活動(例如 OpenStreetMap、Wikipedia);各種在日本舉辦的網路廣告、經營與策略活動(翻翻 “Website Expert” 這本雜誌就可以看到不少)
- 早一點接觸資本流動龐大的產業,對未來會有幫助的
- 方法論(methodology)很重要
- 找找其他國家對於「網路企劃」相關職位的要求,就知道該職位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專業和敏銳度
- 多觀察世界和自己所處的周遭,才知道自己在哪,也才能更精準的找到發展的機會
Hi Schee,
雖然您都謙虛說看不懂日文
但您卻時常熱心地分享來從日文獲得的情報
不曉得您都怎樣處理紙本的日文資訊呢?
(譬如您提到的web site expert雜誌)
對了…兩周前的UI gathering被您的溝通熱情給感染囉~
預祝您手邊的計畫都大成功!
thanks for your suggestion, 心有同感,真的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