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minut.es 幕後

6minut.es 是一個網路節目。還有很多製作的細節要處理,這些細節大致可以分為:

1. 準備(企劃):腳本、評論主題、網站候選、訪談人候選等。

2. 製作(錄製和剪輯):背景、燈光、錄音、錄影、音源控制、視訊切換、網路視訊和錄製、背景噪音抑制、錄製軟體。影音後製是很大的項目,這一部分我沒經驗,所以會花點時間慢慢學習。

3. 網路(播放)等:專用網站製作、視訊托管服務、音檔托管服務、視訊轉檔、播送通路、社會媒體通路、專用信箱、網站監控服務等。

4. 其他:例如電系(電源)、網路通訊、儲存系統、本計畫所屬的公司註冊、網路捐款帳號和流程串接、裝置固定系統(如螢幕支架)、主播儀容化妝… 等。

目前除了錄影的部份還是單機之外,其他配置都走雙機以上(包含錄音、螢幕、電腦、燈光…)。錄影摸熟了我再來進行雙機的配置處理。

目的並不是要模仿台灣的「電子媒體」這個具有壓迫性的譬喻(metaphor)來製作新聞,我也對於「公民新聞」這事的興趣不高。只是看著電子媒體每天以低於國小畢業生邏輯訓練的水準在製播新聞主題,我就相當納悶為什麼沒有任何帶狀的網路節目,是可以列入我每天收視的選擇。

計畫開展的原則類似2002年在開始寫 blog 一樣,先求有,再求好。數位匯流的局勢註定了傳統的流程不一定能順利的轉換媒體空間,發揮影響力。而影音設備的數位化,也讓製播和遞送的成本遠低於傳統的電子媒體需求。

當然門檻還是有的,例如製播網路節目的初始成本支出可能就是 blog 媒體的五到八倍。比如說寫 blog 文章所需要的一台筆記型電腦不超過一千塊美金,那麼製作網路節目的成本就是五千塊美金起跳。一般網路用慣的朋友可能會認為影音的製播不需要投注這樣規模的初始成本,但事實上影音製播的專業,即使轉換為數位也是有一定的門檻,若是對製播的節目稍微有點要求,那麼實際的作法比想像中要麻煩很多。

順道一提,我認為目前台灣諸多以公益或學術型態存在所進行「網路新聞」計畫,都太偏向於文字導向。胡元輝在日前所提到的「優質新聞調查報導媒合網站」 http://goo.gl/zrebl 以調查報導網站 http://www.propublica.org 為學習的對象,可能也是偏向文字居多。我比較訝異的是區區的新台幣一百八十萬竟然會募不到?可是台灣還算富裕,想用網路來做電子媒體的人也不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文字型的媒體人活的這麼苦?

這計畫叫做 6minut.es,算是工作之餘進行的半年度公益計畫。目前準備了閒錢約一萬美金來試試看,希望在九月開播後可以玩三個月。我會把所有的配置、流程和經驗都完全公開,希望能貫徹 open data 的理念。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且是具有公共性質的好玩。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