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承認,Data.gov 已經達到了某種典範的程度。我書念的少,沒辦法很清楚的把一些概念的關鍵字從已發展的學門內拉出來,精準的描述這種重要性。但若是有人願意多看 Data.gov 在做什麼,可以從 Jeanne 這份簡報進一步了解。
簡報內提到了歷史上因為美國政府釋出資料進而創造整個產業的例子,一個是 GPS(全球定位系統),另一個是 NOAA 的氣候資料。你我的生活也因為有 GPS 在這幾年間開始有了變化。早期美軍的 GPS 系統,各國官方和民間根本不太可能拿的到。但在柯林頓政權的時代,美國國防部取消了對於民用 GPS 訊號干擾限制,於是民間廠商開始可以解析 GPS 訊號,拿到比較準的即時定位資料。再加上運算裝置的製造成本降低,腦筋動的快的業者大舉加入,在市場面的產品應用部分,例如手持導航裝置(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不消幾年時間從少數幾家美國廠商寡佔,也突破了每年幾千萬台的出貨量(PND)。消費者終端售價也從七八百美金之譜,降到了一兩百塊 ASP(average selling price)的平實價格帶。在陸上運輸,若要導入車隊管理的運用方案,成本也大幅下降,成本支出落在 GPS 裝置採購比例也隨之降低。而每台出海的船舶,GPS 系統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基本配備。2000年代中期後,智慧型手機搭載 GPS 晶片的規格也不再是前所未聞。你我的生活也因為 GPS 和定位服務的唾手可得,讓生活的面貌有了不一樣的轉變(想想 Google Maps 或是 Foursquare)。甚至還有兩個跟台灣可以扯上一點關係的品牌(GARMIN, Mio)也是美國 GPS 系統開放後民間的具體受惠者。
很明顯的,這是由政府帶頭開放資料而直接影響產業經濟和生活型態的例子,而 NOAA 是另外一個可以研究的實例。若在美國本土,我手上的幾台 Walkie-Talkie 可以收到 NOAA Weather Radio 的風暴訊息。當民眾遭逢異常劇烈天氣時可以提早獲得來自官方氣象衛星的第一手警告通知,以擬定災難撤離的動作。試想,對於沒有足夠資源可以發射或租賃氣象衛星的台灣民眾來說,若是暴雨即將來臨之際,我等民眾要如何方便且即時的拿到這些氣候資料?NOAA Weather Radio 的氣象產品內容、頻譜使用、發射台涵蓋率等,都和國家的氣象資訊在急難時是否可以為民所用,有著相當程度的依賴關係。
這就是歷史上的 open data,不是嗎?
近來幾個月,除了歐盟的架構研究計畫之外,美國也對於開放資料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面向較為重要,至少拉到的更高的層級來討論。不少包裝為 open data 的應用程式開發競賽,目的並非鼓勵開發 app,成為世界的 app 開發中心,而是在民間和政府是否能夠因為政府主動釋出有價資料,透過各種手段(大獎賽為其中之一),促進新創經濟的發展,確保美國在網路經濟時代的競爭力,並且創造更多具有價值的職缺庫。比賽只是開放資料生態圈的一環,不是目的,更遑論是主角。
在這三年來,Data.gov 也釋出了些自我評鑑的數據。有些是針對聯邦轄下各單位的具體評鑑指標,但 Jeanne 的簡報內則是列出七項。它們分別是:
- 將資料從政府單位挖出來給民間(一顆星)
- 讓資料容易取得並且互有語意關連(五顆星)
- 提供簡單的視覺化方法
- 創造了解資料並且能應用的社群
- 連結中小企業、產業以及學研單位以鼓勵創新
- 與印度合作開發開放資料平台,並且釋出給其他國家參與
- 將經驗分享並且促使全球意識的進一步認知
當然,鸚鵡學舌看到 Data.gov 做什麼就做什麼,結果肯定是失敗的。但根植於資料開放後所創造的民主治理、公民治理、以及網路經濟型態的各種應用(implementation),顯然是 open data 可以帶來的具體影響。這也是 Open Government Data Camp 的特色,除了可以看到由上而下國家層級的力量所推動的觀點,也可以在後續幾十場的座談會上,聆聽各代表在自己的國度推展 open data 的具體實務經驗。甚至有幾個衛星活動,讓我們直接可以和世界銀行以及 Web Foundation 的代表們,針對未開發國家如何運用 open data 來達到 open development 的期待進行討論。類似荷蘭鹿特丹以及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一小搓開放資料「份子」也在營隊,隨時可以開放的參與及貢獻你對那個城市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