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重點:
- 研考會主要以電子治理的角度出發,但在透過開放資料而「賦權公民社會」的思考面,相對而言貧乏。結果可能就是需要不斷的政策資本投入以橋接並釋放民間活力,或是這些作為最後和公民是無關的
- 在開放資料的部份,政策資本的投入可能相對於其他支出門很低,但由於思維模式和問題意識的窄化,無論是為了政策延續還是其他原因,這會大大錯失 Open Data (Government) 的機會
- 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 open data 的作法有三條途徑,一個是國家發起,但賦權公民,國家搞不定就相信人民(套用蕭景燈老師的話),類似奧地利維也納。二是國家主導,走電子治理,但主重建設的思路。三是混著做,類似參與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計畫的第三世界國家。台灣目前是二,實際預算支出、法規架構以及 ICT 的基礎建設,還脫不了第二項所說的範疇
- “Engage with communities” 很重要,這也是美國 Data.gov 的 Jeanne Holm 所多次強調。台灣在這一段很弱,原因我猜想是政府對開放資料要培力社群這件事根本是直接跳過。她目前擔任 W3C eGovernment Interest Group 的 Chair
- 在 open data 的價值鏈內,政府單位要做無接縫的 end to end service 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的。這可以回到第一點我所說的是公民賦權還是大溫暖小建設
- 我用了一個比喻來談政府部門在 open data 的支出和回收要怎麼看待。例如這年頭我們抓個路人問說「公路」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或是「公路」的收費要怎麼處理,這問題聽起來實在很怪,或許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有了公路基礎建設後所產生的社會族群移動和經濟行為之轉化,都遠比從公路建設的使用本身來收取規費的想像來得更為龐大。當然公路是可以收費的,我記得之前在聯合國的某計畫看到針對亞洲各國的公路長度和等級所做的研究,各國為了提供更為完善的路網,作法不一,收費狀況也不一。這就像不少城市競相推出 data portal 的現況
- 承接上述,台灣的公路基礎建設相對於菲律賓而言好的很多,所以台灣有較為良好的物流業,以及相對便捷和安全的行車環境。這個狀況套到 open data 來也有借鏡的價值
- 若是要創造新的數位時代並且創造新的中產階級,那麼 open data 是必須要謹慎研究並且投資的科目,討論層次要遠遠超過辦個 app 比賽或是拉抬雲端經濟這種急就章的作為
- 政府部門若在 open data 的近用要收費,那麼採取 update model 可能是比較好的方向,不是把 data 視為一次性的 commodity 在賣。更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可參考這些分析報告
- 建議台灣有研究動能的法人組織可多深入了解其他國家的例子,由其是歐盟的荷蘭、奧地利、捷克,或是非洲的肯亞。美國和英國的作法對台灣的參考價值沒有想像中的高
- 還是回到一句話,在開放資料上,我們要走的是賦權(政治、經濟、數位、人權)還是電子治理?以台灣的定位和區域價值,我覺得前者為佳,也可以成為區域其他產官學研在探索開放資料的指標之一。對於亟欲進入國際社會的台灣來說,也是近年來難能可貴的機會(技術、ICT、民際力量)。
本次座談會僅有兩個小時,講者各八分鐘,但座談很熱烈。由於有民間社會企業業者、中研院資創中心、行政院研考會主委以及台北市資訊處代表參加,具有一些指標意義。其他與會者的簡報應該過一陣子會放在台灣創用CC的網站上。很高興可以和不同領域的朋友針對 open data 討論,希望下次還有機會。也特別感謝創用 CC 的台灣團隊。
補充:會後有幾個問題很好,我晚點再說明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