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 台灣開放資料元年回顧(上)

後一篇:黎明前的黑暗 台灣開放資料元年回顧(中)

將2011年稱之為台灣開放資料(Open Data)的元年也不為過,但這卻是邯鄲學步、超英趕美,轉譯以及摸索路線黎明前的最後一年。一路上有許多不具名的朋友提供協助,在此致上最高的敬意。

前情提要

約在2009年10月的時候,有一群網路上的朋友在談「反數位圈地」這回事,提到人人喊打的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以及彼時極度熱絡的電子書產業:

rt @kongtat @tmas68 @octw 所以,要發起「反對數位圈地,全民追討檔產」運動了嗎? // 向圈地的公僕朋友們喊話:「出來混的,總有一天要還的啦!」

我本身對「反」的網路運動通常是置若罔聞,但由於談到的是數位典藏以及電子書。剛好對這兩個議題,我都有切身之痛。除了在2007年左右,我曾負責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下由中研院資訊所某個小組所提案之「Daodin 社會網路服務系統子計畫」之外,在討論的當時,我也正好擔任三立電視台數位內容部的一線主管,「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一事也剛好結束,也有參與 DataPortability.org 的經驗,所以對於數位內容和政府公開資料的痛覺敏感度,瞬間就被挑逗起來。在幾輪信件的討論後,覺得 open data 此事可以落手,不論是透過網路聚會引起公開討論,活化良好的科技政策辯論環境,或是運用自己在商業機構被賦予的合理影響權限,將資源帶往這個方向,為推進更好的開放資料生態圈做些努力等。那時判斷2009年底是一個最好的時間點,於是二話不說就付諸執行。 當然背後的目的有商業也有公益,套句這兩三年比較熟悉的術語就是「社會型企業」的思考,想先把市場做大,但從個人和社群的角度出發。商業的味道則盡量淡化,或是平行發展。

Open Data 在這之前,台灣並不是沒有人討論,只是缺乏某種共通的架構來收束這些議題。例如洪朝貴所提的「資訊人權」、創用CC計畫談的「公眾授權條款」,或是源自於地理空間資訊領域的討論。誠如 Wikipedia 上所揭載

Open data 運動希望達成的目標與開放源碼、內容開放、開放近用等其他「開放」運動類似。Open data 背後的核心思想由來已久,但 Open data 這名詞直到近代才出現,拜網際網路崛起而為人所知,尤其是 Data.gov 等 Open data 政府組織的設立。

2009年9月時,雖然我的態度較為積極,並且在群組信件內明白表示可以掏兩萬美金出來作為第一筆協作的小小基金。可是在幾十封信的溝通後,還是不了了之。事後想來,應該是缺乏共識協作的默契,以及一個能夠吸付各家好好關注此議題的形象包裝。雖然「反數位圈地」和「開放資料」殊途同歸,但處理的層面其實相去良多。因此在2009年12月,我重新打開自己關閉三年的 weblog,寫了「台灣 Open Data 計畫芻議」。隔年一月「台灣 Open Data 計畫的準備」一文上線,這兩篇文章也是不少台灣關心 open data 進程的朋友們會檢索到的前幾篇文章。當時心理的盤算是此事雖難,但總要有人起頭,先分進再合擊,總會有交集的那一天。這也是促使我在2006年底停止書寫 weblog 後,重新執筆的唯一原因。

2010年2月,Hopendata.org 計畫上線,農曆年後,與 OpenStreetMap Taiwan 以及 OSGeo Taiwan 的朋友在台北辦了場 Map Party 作為後續活動的暖身。2010年4月,聯合國災難評估協調小組成員來台。感謝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邀請(時任常務理事),我也和小組代表 Gisli Olaffson  分享莫拉克風災的經驗(可詳參本論文或是當時的簡報),這些都記錄在當時的工作報告

Hopendata.org(目前已停止運作)計畫剛開始的時候,有些朋友主動響應,我也選在台北市的師大後面的 Cozy 咖啡店進行了第一場的 Kick-off meeting,老友 Jerry 是到現場響應的其中一位。現在想起實在是對不起第一批關注這個計畫的二十多位朋友們,因為這計畫到2010年中已經名存實亡。主要是我剛好在一家新創公司負責產品行銷業務。公司成立未滿一年,整個節奏就是 start-up 的狀況,而且第一年的市場就必須談到歐洲和美國,我想或許可以和運用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以及開放資料商轉的佼佼者 OpenStreetMap 以及 CloudMade 在地域戰略的合作層面上有些討論。對於開放資料生態的藍圖,在歐盟中小企業的應用面顯得是越來越清晰。英國的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也須約莫在此時成為跨越整個歐盟社群的影響團體。照理說有這些助因在推動,hopendata.org 計畫應該可以順利「著床」,引起社群討論。可是我個人的時間實在撥不太出來,再加上也沒有找到比較好的夥伴合作,開放資料的在地文本雖然早有了譜,但整個計畫還是上不了軌道,胎死腹中。在私人和公益之間的分際,我還是無法細膩地抓的很好。這算是引燃開放資料連續失敗的不知第幾個火種。或許只能摸頭說自己穩健引火的功力尚嫌不足,但幸運的是在2010年9月份卻接連發生了三件事,讓我覺得可以在2011年轉個方向,繼續推進:

  1. 2010年9月初,我和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諸君來到了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為「胖卡」計畫做了場演講。如果讀者想要更進一步了解,可以查閱協會發的新聞稿。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參加其他國家的活動,但卻讓我想到既然台灣在 ICT(資通訊科技)的社會應用面有不少的發展(如 ADOC),那麼開放資料的社會應用面,是否也可以對亞太地區的各國有所啟發?這讓我一下子想到城市和城市間透過開放資料來互相協作的這個觀點,於是我做了點功課。在2011年2月時,應老喬之邀,本來要到香港的 Asia Pacific Next Generation (APNG) Camp 談我觀察 ASEAN 幾個政權在 open data 和 open government 的作法,不過啟程前竟然被查出罹患 h1n1,只好作罷,痛失去一次機會。一直到將近一年後的2012年,才有機會把當時的報告,重新整理一番,準備對台灣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提出。
  2. 2010年9月中旬回到台灣之後,受邀到某一位台北市長候選人的總部提 open data 和城市結合的概念。不過當時大選已近,而且開放資料和地方城市的發展策略要如何結合,這個切面我才剛發展不到一個月,並沒有想的很清楚。於是又再錯過了一次早一點引燃開放資料的火種。
  3. 2010年09月底,突然收到某位青平台基金會的朋友來信,想談 open data。我不知道他從哪裡找到我的,不過發現這是一個剛成立的基金會,而且時任基金會執行長的鄭麗君可能也是台灣第一個中央部會的首長親自撰寫 weblog 的最好例子。我不認識她,但卻發現基金會的幾位董事都是使用樂多的平台。網路產業的朋友可能還有點印象,2005年5月蕃薯藤樂多聯名推出「Yam Blog 樂多日誌」時,我是蕃薯藤負責這個服務的主要負責人。由於這一層的「好感」,我就答應和青平台基金會可以一起在2011年在開放資料這個議題上作些發展。雖然「成事」仍然是困難重重,但這是個轉機,至少在2011年7月,也透過青平台的協助,讓稍具代表性的 opendata.tw 上線。

2010年9月發生的這三件事,儲備了2011年開放資料在台灣開始取得能見度的基本動能。還有另外一件插曲,差點讓我在9月底在澳洲也有一場演講。但這跟開放資料只有間接的關係,就不多提。在2010年末,尚有幾股正在浮現的主要動能供給線。它們分別來自:

  1. 政府機構的研考單位,如行政院研考會以及台北市政府研考會等。
  2. 學術研究單位,如中研院資創中心工研院 IEK 以及其他以 GIS 為發展主力的學研單位等。
  3. 泛網路業者,如網絡行動科技之初創投御言堂原點科技以及其他不勝枚舉的 app 開發者等。
  4. 非營利組織和機構,如公民國會監督聯盟開拓文教基金會等。
  5. 原本業務為承接公開資訊的系統整合廠商等。
  6. 外商,如台灣微軟、IBM Taiwan 等。

這些不同型態和組織所切入的角度都是開放資料所不可或缺的面向。不過在2010年底之前,在台灣網路上比較能查到關於 open data 以及 open government(開放政府)的資料,仍是相當的匱乏。在與青平台的朋友討論數次之後,雖然尚未得到具體結論,不過至少可以從帶狀的倡議活動開始著手。在運用政府公開資訊而進行加值的接取經驗,我則是保留在所任職的企業內,並沒有也還不適合對外做比較詳細的案例分享。

時序進入2011年,也就是台灣開放資料的第一個年頭。以下所舉的例子有很強的個人觀點,與 open data 在台灣的發展有不少關係(以 upstream 或 grassroot 的觀點來看),雖然2011年整個年度在 application 應用的層面做的很少(但不少 app 開發者卻做了很多),但是在 public discourse 的部分卻是非常的充足。我在下一篇的文章會針對2011年做個更為詳細回顧。

數位社會計畫 (5)

  • HDSpark.org (數位高清座談,台北)
  • WebMeetup.org(數位地方聚會,台中、台南、高雄)
  • 6minut.es(數位媒體)
  • OpenData.tw(開放資料)
  • OccupyTaipei.tw(網站Twitter

數位社會活動(39場次)

主辦或協辦(23場)

受邀或演講(13場)

  • 青平台基金會 哲學星期五 x 2(開放資料,台北與高雄
  • 青平台基金會 變贏人 x 2(開放資料)
  • 台灣智庫基金會(開放資料)
  • 八旗文化(摩托車)
  • 經濟部ICT創新加值計畫(LBS)
  • 佑生研究基金會(網路)
  • FacePartyXEdu(開放資料,因家喪未出席)
  • 台南社大(開放資料)
  • Open Government Data Camp(地點:波蘭)
  • 中研院資創中心(開放資料)
  •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開放資料)

參與(3場)

類比(半數位)傳統媒體足跡(8項次)

受訪(6次)

  • 天下雜誌(數位志工)
  • 數位時代(開放資料)
  • 30雜誌(開放資料)
  • 儂儂
  • 荷蘭網路媒體(開放資料)
  • 英國網路媒體(開放資料)

邀稿(2項)

國際旅行

  • 天數:34 days
  • 機場:14 airports
  • 旅程:81,420 km
  • 特殊:波蘭摩托車行

國內旅行

  • 天數:30+ days

讀更多關於 open data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