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特別的一年,至少是開放資料(open data)在台灣生根的一年。我用相當主觀的基調來回顧過去的一年有什麼樣的發展。訛誤不少,請海涵。
2011年1月
有些具有研究能量的單位開始注意到 open data 在國際發展的趨勢,例如長期耕耘的「Quantum GIS資源網@Sinica」 以及 ITRI/IEK 等。若干應用程式開發者以及網路營運商,也注意到了這波風潮。可是由於各家的出發點不一,所以部分具有運用開放資料能量的中小企業,多半仍在嘗試和觀望。資料取得的困難是主要的障礙之一。在非營利組織的部份,國內僅有少數單位,如「青平台基金會」曾在內部做正式的討論。在政府單位的部份,由於政府組織改造的業務調整,行政院研考會早已在2010年所完成的報告之內提到開放資料,也在 weblog 提到美國歐巴馬政府的 Open Government 計畫。
在1月份時,Fertta.com 延續2010年12月的座談 HD Spark,由當時還保有熱度的「電子書」角度討論開放資料。而青平台基金會也辦了第一屆的「變贏人」活動,我則是在此活動首度和大學生介紹開放資料的樣貌。
在網路上,「城市格局」也從年初持續關注開放資料的各個面向,例如2010年所釋出的「我的社區」就是運用開放資料說故事的最好例子。
2011年2月
HD Spark 座談鎖定「政府有資料,你我沒管道」的主題,探討政府公開資料取得和再運用的問題。這次也邀請到正準備開始在 weblog 寫作的彭明輝,以及知悉「台灣關鍵事實」計畫的訊息。這計畫原本可以成為開放資料在台灣的主要推手之一,但根據側面了解,由於參與者的期許不同。而我在明確表明可以協助之下,也無法取得核心成員的信任。我事後在「關鍵事實」的 wiki 上的會議記錄,才發現 open data 並非此計畫的主要著眼。這整個例子的營運經驗,或許可以給未來以非營利角度來關心開放資料的團體們一個參考。
比較遺憾的是本來要去香港談亞太區域的開放資料發展,不過行前一週得到 h1n1,需要自主隔離十天,只好放棄。
2011年3月
我前往美國南方音樂節(SXSW 介紹) 參加 Interactive 共五天的議程,並且盡可能參與和開放資料有關的活動。由於開放資料牽涉的領域龐雜,所以各議題講者的背景完全不同,例如來自美國聯邦 CTO, CIO, HHS CTO 以及 Amazon, Google, Microsoft, EDS, 或是 Code for America, Rock Health 等其他數十個的小型團隊。回台之後,我在兩天內也舉辦了一場分享會。但由於活動主題設定的原因,完全沒有談到 open data.
在此同時間,根據工研院一場座談的資訊(2011年7月份),台北市政府資訊處內部也在三月份開始針對 data.taipei.gov.tw 的雛形進行討論。
我也開始參加青平台的開放資料計畫會議,與不少團體討論到如何切入 open data 並且實作。
2011年4月
在四月份的 NetTuesday 分享 SXSW 的經驗,這裡有影片可以參考。分享會的時候我曾稍微提到 open data,但參與的團體多為非營利機構,所以沒多談。
可是由於前一個月的日本福島核災引起了不少關於輻射資訊的討論,我和 rio.im 決定在當月的 HD Spark 座談,將主題設定為「核去核從知多少」,並且邀請到 Techmemo 以及台電的資深人員以非官方的身分談論他們的經驗。本次座談的精采度非常之高,可是我並沒有以媒體熱頭的操作方式處理座談的宣傳,所以僅有十數位關心的朋友們出席。當時我曾想過聯繫台灣研究 Arduino 的社群成員弄一個類似 Safecast 的計畫,不過因為閒暇資源排擠的原因,並沒有著手這件事。對開放資料有興趣的非營利組織以及 MAKE 派的朋友,不妨繼續發展,因為環境監測、open hardware 以及 open data 的這一條路線,目前在台灣比較少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