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在日前一場對公務人員的訓練課程,分享我對開放資料在美國和歐洲幾個城市發展的看法。言談之間,感覺台北市政府開放資料網站在宣傳上,仍有不少的問題:
1. 目前所有相關的國際指標都在發展中,很多指標其實來自於不同的民間立案組織、學術機構,歐盟架構計畫下的子計畫,或是大型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初期嘗試。角度不同,發展遲速也不一,勿過於單純。
2. 在本國,對機構本身、對民眾和業者等的開放資料發展與近用指標,還很缺乏。現有的委託案的作法相當無效,不只緩不濟急,還非常容易因詞害意。若沒有好好處理,對內對外都很難溝通,交代。
3. 資料入口網僅是開放資料在資料近用的一種作法,不是唯一的作法。
4. 開放資料入口網,上線之後才是頭痛開始,避免將上線推出即是成功的想像,投射給其他的地方政府(例如新北市、高雄市等)。一年後這些網站,會全部下台一鞠躬的。
5. 國際上表現如何如何,建議勿夜郎自大。實際一步一步一起走,會比較好。這年頭很開放,社會網絡也拉的很近,顯非事實的陳述,很容易被快速檢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