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從山間田野返鄉時,看到有一公共行政聞人在臉書針對開放資料發展的深刻討論,隨手回覆,不揣簡陋,引用在此。
這就像 democracy 是 practice 出來的,或是 open source,不是 theorize 先跑,而是 cases 先跑。我把你的問題試圖切成六塊。
1. 共識:這個階段在發展中是不太會有共識的,或是共識根本就不是發展過程中各方人馬會特別強調的一環。現在要直接把共識鑽出來,可能太早熟了點。但是在方法論層面,以及加強科技在電子治理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的部份,的確是有巨大的共識。
2. 電子治理的顧客導向的成本效益:公共行政我不懂,但以「顧客」角度來看,我倒是在各種開放資料的國內外場合和文獻,很少看到有顧客導向的說法。「使用者」導向可能還比較多一點。這兩者是有差異的。最近看到一個關於電子治理的 core public service 專談 vocabulary 的群組,跟歐盟以及開放資料,有點關係,但跟開放資料沒這麼直接,可以反應一大部分原本電子治理過來的人的想法。
3. 跨部門治理的共識和合流蹊徑:找關鍵字 PSI,以及之前歐洲各國發展 PSI 的那些單位是什麼,或是多找些相關的群組,訂閱個一兩季,能摸出更多的脈絡。我印象中一些德國、法國的學術單位,在開放資料的背景理論上,有比較顯著的推進,他們一些相關會議的出版品,也多有英文版本。至於加值的情境和條件、應用、經濟規模等,歐洲推展的動作很全面,很快。每兩三週都有相關的會議,比台灣的研究敏感度快多了,可以查查。葡萄牙跟巴西也有相當堅實的基金會,但主要是對電子治理和透明政務的部份有些理論的探討。
4. OGP 檯面上的運作,最近台灣有人會發專文介紹的更詳細一些。但 OGP 實際運作,比較有趣的是檯面下的模糊和競合。檯面上出來的文件都是接近 finalize 的,如果在幾個群組內(目前沒有對外開放),可以看到比較貼近實際面的運作。
5. 開放資料在跨國治理的第一和第二部門部分:加值是過去兩年行政院研考會和北市府念茲在茲的支撐的概念,可能要問一下他們為什麼會一直保有資料「加值」的看法,都跟加工出口區那種有原料進來,就可以透過產線,然後製造出終端售價更高的產品的這種線性想法。在我看過的開放資料文獻,以及參加過的會議當中,「加值」幾乎是非常貧化而且甚少提及的「製造」概念。但台灣的中央和地方,卻樂此不疲。
6. 第三部門因為接受公眾捐款然後委託研究之後,將研究結果做些開放資料處理。這可能也沒有應該或是不應該,因為現實狀況的條件太分歧,所以應該不應該也大概沒辦法一刀切下去。但直接接受國家委託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倒是有不少的討論。從科學界來的有,從公共行政和開放資料來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