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連有兩個單位訪客,素未謀面,但因朋友介紹而且時屆年底,想說談談無傷大雅。這兩個單位後面的團隊,一個曾和相當知名的育成合作,另外一個則是知名的孵育器。國際的網絡關係不錯,本身的品質也很好,但問的問題,讓我有點不安。
那是很開放的問題型態,實際詞條我記不太清楚,但就是類似:「三年內什麼可以做?」,或是『你覺得什麼東西比較有發展的潛力?」
當然我們可以說,在初次見面閒聊的場合,自然只會問問很開放的問題,不會專注,也不方便問的細。有些事問的細,敏感的聽者,大概就可以知道問的人目前用什麼樣的框架在發掘自己的問題。框架有時候比細節還重要,所以細節問多了,會顯露出背後問題意識的框架是什麼。有心者根據這些框架,不管是想做什麼,大概就可以評估這團隊適不適合再談,還是就保持個弱連結的網絡關係,省得雙方失交。
開放的問題很好,信手拈來可以扯很多。但這樣的問法,近似拿傘彈槍打鳥,我也不認為這樣的談話內容會比看看網路文章高明到哪裡去。於是一頓餐飲的時間,就這樣照面笑談中,沒了。這一年在各種場合被問到類似的問題,不下十數次,這讓我又更為擔心,是不知為何,還是多數問的人,可能沒好好想過。
我想是後者居多…大多數問的人,可能沒好好想過自己問的問題所隱含的意義 也揭露出自己的內涵與意圖 敏感有經驗的聽者應該早就有定見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