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gov.tw 的危機

欣聞 www.data.gov.tw 即將在四月份上線,快寫部分意見:

  • 需要績效,更要指標:開放資料的發展會有一些指標 (indicator),但那不是目標。這些指標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讓管理者了解計畫進行的方向、發展是否熱絡、或是那邊發生了什麼問題,必須提高管理層級,來尋求額外的授權與因應時,所必須有的指標。為了發展開放資料而追除無效的產值目標,是需要避免的。我相信行政院研考會應該了解這個道理,但到了管理其他部會,或是民間進入討論的過程時要產出一些成果時,這問題就會發生了。開放資料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指標,英國的 Open Data Institute 曾經公開提過,建議可尋正式管道,積極了解。
  • 缺乏監測/量測的機制:承上,這些機制應伴隨在開放資料的整段發展過程。或許各部會內部有,但在過去一陣子的公開資料之內,執最高策略原則的幾個單位所發出來的新聞,並沒有提到監測/量測的機制是什麼。我感覺這很危險。這些監測/量測的經驗,可能不是來自於各部會相對熟悉的電子治理,而是熟悉資料處理,而且熟悉最後一哩消費者行為的網路產業。
  • 過早切割:另外一個很明顯的問題,是把開放資料的產業發展面和政府內部的開放資料面,整個切開,中間隔了一層權責避險的防火牆。這意思是,政府各單位在推展開放資料任務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修正,這些修正和產業端會拿到什麼樣資料,是息息相關的。設計些場合,讓產業界透過政策工具的介面,給予意見、需求(或壓力),然後再回到資料的原始提供端,對資料開放的流程做出一些改進,這可能有點問題。講白話就是源頭若是有問題,但卻期待下游可以「加值」善用,過早把這防火牆逐得這麼明顯,這會在後來造成慢慢浮現的需求,根本無法銜接回來資料的供應端。
  • 發展過程是圓圈,不是魚骨圖:當我查到這份「政府資料開放推動策略」時,心裡頭滿是冷汗。讀到數位時代226期的54~55頁對張善政的專訪時,更覺得有很大的隱憂。開放資料的發展不可能是線性的,所以在策略端也不該是線性的。預算編列要逐年編,但計畫出去溝通的文件,絕對不應該用線性發展的圖表來呈現。或許沒時間做,所以把對內用的線性化圖表,也直接拿出去部會對外溝通了。這問題看起來也很小,但實際影響會非常的大。

先這樣。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