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美國東岸 22:00 世界銀行和 Code4Kenya 的一場線上會議,特別強調如何強化開放資料的需求。有了這架構,很多人對於開放資料的本地發展,應該可以有更為全面的看法。
1. 需求為上
– 資料開放後會如何被使用?
– 如何強化資料的需求面?
2. 開放資料的可能使用情境
– 資訊的管理
– 公共服務的回饋
– 創新和協作創造
– 提高決策的參與度
– 績效的評鑑
3. 創造資料開放的良好條件有
– 政治領導與投入
– 基礎資訊建設的支援
– 法規架構的支援
– 活躍的公民社會
– 技術能耐
– 參與的誘因
4. 設計開放政府資料的政策工具前
– 發掘機會
— 創造或是運用既有的政策和法律架構
— 辨識切入點和善用資料的絕佳案例
— 了解在地需求
– 明確定義策略
— 開放資料政策的目的是?
— 利益相關者有?
— 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
— 運用開放資料的誘因是?
— 誰會並且應該運用開放的資料?
— 公民會如何運用開放的資料?
— 將策略與資通訊政策工具扣連
– 與利益相關者對話/共參
— 如何對話?
— 能耐和需求的評估?
— 資通訊能耐
— 政策和規範
— 機構的作為
— 利益相關者本身的能耐
— 當地脈絡
— 現有對話/共參機制
5. 與公僕對話/共參
– 認知提昇
– 隨手可得的教材/教案/範例
– 支持跨機構協作
– 各科別的示範性計畫
– 程式馬拉松
– 程式應用競賽
– 技術營隊
– Code for America 模式
6. 與公民組織對話/共參
– 能耐評估
– 認知提高
– 隨手可得的訓練和營隊
– 支持夥伴關係
– 先期示範性計畫
7. 與媒體對話/共參
– 工作坊
– 資料新聞學課程
8. 與學校和學生對話/共參
– 與學校建立夥伴關係
– 為學生提供隨手可得的工作坊
– 各種資料課程:互動、分析、彙整、監測等
9. 與公民對話/共參
– 辨識合適的族群以及切入點
– 發展具數位包容的途徑
– 選擇適合的工具
– 支持示範性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