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數據開花術 – 2013年8月
剛出去透午經過河濱跑 8k 想到一些事,目前五場 dataweekend 分別辦在:
- dac.tw 台北市士林區捷運芝山岩站附近
- 台北市 TEDxTaipei 辦公室算是台北市中山區
- 華山台創(因颱風)轉台北市南港區
- 台北市信義區國際會議中心對面門牌整編過的巷子裡
- 台北市古亭區(抱歉我還活在那年代),應該說是中正區台大水源校區
- 預計 #06 也會在不同之處
首先這五個區(士林、中山、南港、信義、中正)基本上都是政府資料相對充裕,或是民間相關資料也相對充裕的地區,#dataweekend 每次活動熱烈,來者都是高手,若是只有曇花一現萍水相逢,也未免太浪費了。
其實當初這樣的原因是故意的,原因是希望多嘗試幾個地點舉辦,讓整個活動儲備能夠 scalable 的戰略物資(地域、環境、人際脈絡)所以剛在高熱下37度c跑步後,想了個 “Data Flora” 的意象。
簡單來說就是每次 #dataweekend 活動的前中後,辦過活動的地方就會開出漂亮的 data flora,呈現的形式可能是:
- data list (hackpad)
- data repository (ckan 2.0)
- data visualization (d3.js or anything goes, 平面 design why not)
- data report (simple blog report)
- data talk (data weekend)
這麼一來活動刻意每次移師,也不會找麻煩白辦,甚至活動之前就可以對活動當地有些以資料為基礎的了解,真正跳島式 get local insight。等流程順手,有機會再來往資料豐富/稀缺的鄉鎮移動,例如:
數位資料豐富區
- 新北(板橋區?)
- 台中(北屯區?)
- 台南(中西區?)
- 高雄(苓雅區?)
數位資料貧瘠區
- 資料二級貧瘠鄉鎮,但 local 和地域性特強:南投埔里
- 資料二級貧瘠鄉鎮,但 local 夠強:雲林虎尾
- 資料三級貧瘠鄉鎮,面貌不清楚:彰化線西、雲林台西
回到 data weekend 之前五個場地,各有什麼問題呢?我隨便想想:
- #dataweekend 01 – dac.tw 奇怪的捷運沿線和土地分區利用
- #dataweekend 02 – 奇怪的大樓以及忠孝新生路口橋樑、人流和建築利用
- #dataweekend 03 – 華山部分很多討論不一而足,南軟那邊原鐵支路沿線、環東橋下豪宅群以及世貿三館展期、停車出入口怪異之現況
- #dataweekend 04 – 世貿會議中心對面原莊敬路整併為信義路五段這就有趣了
- #dataweekend 05 – 台大水源校區建物老舊,但為什麼自來水園區、公館商區還是相當熱絡,人就是走不過來
所以 “Data Flora” 有固定產出,也會有節奏,也有搭配的活動能附著發展,例如一直難產的海洋工作坊鎖死一兩個漁港探究到底就會有產出。作多了就很壯觀。
以上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