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 的發展經驗(上)

DSP [0] 的計畫頗為有趣,在進行了一年半之後,面臨更多的挑戰,我留下一些說明,讓後續想尋這麼模式發展的政府機構、企業和民間友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內部的狀態。這計畫的前一年是屬於具有公益實驗性質的計畫,自然能夠多透露一些(詳前揭 [1])。後半年則是社會企業的形態,能說多少就交予現在的經営團隊。

兩年半前在思考怎麼把推展這事,一來要避免直接找傳統 SI 公司合作,落入將自己的解決方案重新包裝兜售的套路。二來想到資料相關業務,仍不免最後要找上資通訊業者,要有識人之明的人願意做這不是直接看來能帶來企業營收的事,要花點時間。三則是多少業界能人都知道,當巨量資料成為政策的一環之時,相關的政策工具、公協會、法人和機構,自然就會以舊局手法,開始在新的領域兜售。

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例如:WiMax),就成了有趣的挑戰。早兩三年要佈局,但要怎麼佈,站在什麼位子可以發動什麼,這需要點創意、經驗和技巧。

2012年中,搭著 “Code for Tomorrow” 以城市發展為出發的脈絡,在 Roy Lin 的邀請下 [2],同台和葛如鈞走了一場座談。座談席間上市公司的精誠副總出席,這讓我有點訝異,因為 Roy 和葛所認識的圈子可能稍微年輕一點,多半以學生為主,會撞進來的肯定有其他想法。可能是因為我談的方向比較特別一點,比較專注於「城市資料」的釋放,例如 GIS、BIM、衛星空照和災難防救等層面,這幾個領域我也不是專家,但肯定是台灣一般資通訊業者在想巨量資料時不之如何下手著墨的龐大資料源之一。而相關的學研單位也都各自有自己的體系,山頭更是北中南都有,彼此井水不泛河水。

我個人猜想是因為這層視角的緣故,即使精誠當時是 COSCUP 的贊助商之一,但負責新 BU 業務的副總,還是來創立方聽了這場座談。詳情我記得不太清楚,不過因為是新的事業體,加上精誠也是業界人人知道。以其為 Code for Tomorrow 相關計畫發展的商業夥伴,以社會企業責任為出發,不失為一個方向。

DSP 原始概念並不是我主動提出來的,但 DSP 搭著開放資料、巨量資料、資料分析和人才培育等著手,三個人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當初在 GIS 的部份,我還另外邀請兩位來自學界和業界的高手,不過 GIS 並不好切入,是一個很「沈重」的產業,本地有 GRASS, OGC, OSGeo 的能人,但缺了 ESRI 的生態(包含教育、研發、政策和應用等),不過 mapping 部分要找齊還不算難。在資源和市場動向的權衡之下,所以在後續的人才培育的課程當中,並沒有放到優先的位子。推展的過程當中,也因為一些誤解,而造成這個方向在 DSP 沒有比較積極的作為。

[0] http://dsp.im
[1] http://sch.ee/1zaXQAV
[2] http://sch.ee/1v6xYju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