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的問題之前提過 [a],內行一點的人也知道問題不在技術,更不在群眾外不外包,事實上政院對於「群眾外包」可能還有點誤解,說「公眾諮詢」還比較貼切。之前做的如此苟且,換了一個名詞不會改變無法溝通的困窘事實。再往內一點看,問題在:
1) 智庫能耐嚴重不夠 [b]
2) 執行單位能耐顯然不足
3) 委辦單位能耐很有問題 [c]
白話來說,問題在於:身旁講話的人、寫規則的人,以及接受委辦的人。問題一直都是在政府內部的「人」的問題。人的問題不一定是人本身的問題,但在這階段應該多著墨這件事才對。
好的點子來自身旁講話的人,身旁的人如果是幽門,那就沒輒了,尤其是還要身兼19個會報的責任,耳邊話語更是重要。
執行單位則負責將遊戲規則落實,沒有機敏經驗團隊到了這個階段,一定會被打回原形。
而最後的委辦單位則是號稱「群眾外包」實質利益的收惠者,如果總是有官股還是官派人士的味道,整件事不就是演戲罷了,還越演越小。
所謂貢獻一己心力的民眾樂得參加溝通平台,而委辦的單位則是省去早期摸索的支出,直接捧走成果以為自用。
副院長這樣公開喊,想緩解政府內部龐大的數位落差,為2015年即將推出的「數位溝通平台」我可以理解,但要做事的人可不能這樣單純的看外相。
[a] 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159080
[b] http://sch.ee/1x7RFO3
[c] http://sch.ee/1xzog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