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For Africa 為什麼能從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募到四百三十萬美金?這筆錢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有些知名國際組織要辦會議,可能辦個一場多就燒光了。但對於這個以「新聞」出發的組織,他們的秘訣在哪?
之前兩次跟負責人 Justin 聊過,想起幾個關鍵:
- 公民核心:開放體驗,致力於推動能喚起具體行動的數據 (actionable data) 和新聞。以個人和在地為本,並且提高整體數據回饋的便利。
- 需求為本:只碰真實問題,比如說就是那些會讓你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才是。
- 成果導向:不追求產出,但要的是成果。
- 夥伴關係:全部計畫都有不等的夥伴協同。
當然還有更多在營運面以及不與政府打交道的哲學,這也是蓋茲基金先買一筆小單的關鍵。而 Justin 的媒體企業背景當然也是大大的加分題。
蓋茲基金會的 portofolio 一向是又多又廣,但通常不碰純軟體或數據導向的計畫。Code for Africa 先在相關孤立的南非 Code for South Africa 獲致初步成果後,才漸次推動在全非六個國家 (Ethiopia, Ghana, Kenya, Nigeria, South Africa, and Tanzania) 的加盟計畫。當然有另外一個台灣目前差可比擬的就是,當地的外企或挾企業慈善資本的勢力,對於媒體改善的挹注,是敢公開而且放手的。
至於他下週在台灣的活動是否會提到更多在非洲相對敏感的話題,就看觀眾的問題功力了。兩週前他還沒拿到簽證時他說,他真的不懂台灣的媒體現況。我說,柬埔寨、台灣和南非都相對孤立,「媒體」會長出什麼奇特的樣子,這先天的孤立性搞不好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