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r 在城市場域展現的毛病

Acer 在城市場域展現的毛病,跟台北市政府資訊局是極其類似的。「雲端智聯城市模型」是什麼?「智慧城市」是什麼?一問、再問下去,就能打出原形。

在城市發展的歷史,資通訊扮演的角色不高,或說是輔助的角色可能還來得更為得體。例如早期地政業務因應電腦化時代,整個電子化系統的建置,到提供地籍、地價資料跨所服務作業等。或是如眼下1999等城市輿情反應系統,基本上一直都是輔助決策,輔助業務的角色。資通訊本身並不會成為建置的標的,因為這些系統和服務,是要來支撐各種雙向的 G2G, G2B, G2C 業務的。

好了,到了所謂「智慧城市」的年代,我們姑且先這樣稱呼吧,要怎麼定義,著手,全部都亂了套。Acer 的考量當然和台北市政府一定不一樣,但面臨的都是:

1) 服務對象的面貌非常不清晰,或是很清晰但過於小眾,與整個城市某個垂直營運斷面(例如公共運輸系統的轉乘計畫)無關

2) 解決什麼問題說不出來,而這問題要是城市有角色的,能說的上話的。有些和城市的關聯太牽強,例如提供所謂「雲端服務」,這和城市的各種政府業務、居民食衣住行,連接點是什麼?有了城市實驗場域和沒有城市實驗場域,真的能讓這「雲端服務」的佈署優勢體現嗎(相較於直接提供一般終端或企業用戶)?

3) 完全缺乏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理論基礎,只有空泛的詞彙。城市發展是有很多問題的,在每個垂直業務面,資通訊扮演的角色也很不同。不同規模的城市,資通訊能提供的價值和政務優化的報酬率,也非常的不同。比較容易體會的部份如:環保公衛,警政保安,產業升級等,市政府自己本身的治理電子化和「智慧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對城市治理的架構了解的越深,服務才有可能抓的準。不然聽起來像是擺攤叫賣,只有菜市場的水平。

4) 承上,因為缺乏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理論基礎,所以為了特別適應當地(如台北、新北、新竹、台中… 等)所推出整鏈服務的行銷、研發、開發、業務、銷售、維運等作法,到了不同的城市(例如東南亞的一、二級城市),原本的每一段都會被切的很碎裂,進而增加巨大建置和專案成本,減緩甚至阻礙了所謂「整廠」輸出的幻想。城市是非常複雜的有機體,不是 PC,不是手機。軌道系統或許可以這樣做,但沒人講智慧地鐵或智慧捷運。智慧想搞的,能搞的,都不太像是這種封閉的系統。

我半年前第一次收到台北市政府資訊局來信邀請加入智慧城市委員會時,心裡頭當然是很高興的。但收到的第二封信,臉就綠了,直覺這事還是相當不妙。雖然市府不是 Acer,但上面的四個項目,過了一年之後,1, 2 可能是摸索出來一些,但缺乏溝通的話術。3, 4 應該是完全不知道也沒時間處理,我認為檯面上的副市長和市長也不會有時間認真看待這事(意願另論)。再加上要處理更多所謂開放體系和力量納入城市發展的先端議題,到了議會,不被修理才怪。

Acer 真的是很麻煩啊。好幾位朋友在裡面,有的還待了整輩子的青春。3, 4 有很多文獻和研究報告的。英文應該都看的懂,怎麼不好好花點時間前面先研究一下,後面會輕鬆很多的。想要攻城市,當然要先了解你想攻的這些樣態的城市是怎麼來的。我也不是什麼專家,但要稍微想清楚一件事,我可是要看一千頁以上的書,甚至開車走過十幾萬公里,才敢講一點話的。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