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峰會 如何看待

近日在浙江烏鎮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在國內引起一連串的騷動。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出席和致詞,鋒會的能見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無論是否在受邀演講之列,國內的製造業(如郭台銘)、半導體(如蔡明介)、銀行業(如李紀珠)、電信業(如蔡力行)等大老也連袂出席。就算鋒會實質不到中方所稱的「世界」等級,但在區域如何發揮其龐大之影響力,顯然不能小覷。中方陣仗從聯合國 (UN) 副秘書長、國際電信聯盟 (ITU) 秘書長、阿里巴巴集團主席等恭逢致詞,可看出其經營之「國際」形象意味,肯定比前一陣子在台灣由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TWNIC) 所舉辦的台灣網路國際會議 (Taiwan Internet Forum) 份量不知道高上多少。

有趣的是,國內對於網路 (internet) 的上游國際遊戲規則,無論產官學研宅鄉婉,歷來幾乎僅採取一種態度:無視。不只相關議題置若罔聞,也不知各種國際協定、技術規格組織和網路關鍵資源的規範,是如何透過爭取、協調和仲裁而來。十年前有個陣仗比烏鎮還大的世界資訊社會高峰會議 (WSIS),台灣曾組了龐大的代表團前往,但在近年來,台灣幾乎和國際網路政策的發展上游斷了關鍵聯繫。在最近的 TPP 入會談判,台美數位經濟論壇等場域,數位經濟 (digital economy) 與智慧財產權 (IP) 的爭議,資料傳遞和邊境管制 (border control) 等課題,各先進國之網路主管和跨國業者(如 Google, Facebook, Twitter, Amazon)等,無一不努力研究,甚至介入,為了就是確保自己的商業利益。這在台灣輿論慣常以「產業面」來看待網路未來發展的脈絡,多了解國際慣例的操作,也是成立的。

反觀台灣輿論,不知道是故意裝蒜還是太習於專務在應用層面 (application layer) 的想像(如電商、數位金融、大數據、工業4.0等),在國際網路命題上游,哪些可以談判,可以透過不同的機制參與,又如何能從頭開始影響的,這些大好機會,上至「網路主權」,下至智慧城市的「網路治理」,或是擴及「資訊社會」發展的議題,普遍無視。在不少的國際平台和機制,也缺乏代表臺灣社會和產業利益的聲量。久而久之,自身利益沒有妥善表達,自然權利就被淡忘。想起來要再爭取之時,通常早已積重難返,機會一去不回。

舉一為例,如 .taipei 等城市頂級域名 (gTLD),是否僅能由代表「政府」的台北市政府所持有和訂定遊戲規則?國人一般而言可能會想,既然是 .taipei,那就應該由市府主管,這應該天經地義。但我們看看其他城市,例如 .tokyo .berlin .nyc 等國際大都會,其城市頂級域名之管理,並非由當地市府所掌握。

由於公部門在管理域名部分,缺乏專業和誘因,因此只能以監管角度出發,委由第三方業者經營。一來一往之間,加上行政效能普遍不彰,讓許多承載數位經濟發展的基本指標,貧弱不已。由於城市網路域名發展不久,我們以國家/地區的頂級網路域名 (ccTLD) 註冊量和數位經濟之發展蓬勃程度,作個比對。荷蘭全國人數不到一千七百萬,台灣為兩千三百萬,但荷蘭核發之 .nl 域名數量,卻是台灣的數倍有餘。傲視全歐非常蓬勃的網路交換中心 (AMS-IX),高品質的網路托管服務,以及良好安全的數位經濟環境,荷蘭在國際上非常知名。此為一例。

二例,如 TWNIC 掌管台灣網路資訊的各項業務,是否就必須是以政府所支持的法人型態來兼營和代表台灣的網路產業?答案當然不是,積極的電信業者,本就可以有 TWNIC 的角色,但在法規和電信業者皆對於國際發展缺乏意識之餘,多數本地業者也自然以為,只有 TWNIC 才是「正宗」正牌,沒有也不敢想像去尋求國際和商業遊戲規則,在部分有誘因的業務項目,取而代之。此為實質不懂國際慣例之二。

舉此兩例,僅簡單說明國際慣例並非只有一種慣例。而國內認知和正在執行的國際「慣例」,通常也不是國際唯一的慣例。烏鎮峰會今年並非第一屆,去年進行之前,筆者就看到國際組織在各場合推送邀請函的訊息。此次第二屆的烏鎮峰會,最大的影響是「釣到」鴻海集團、台灣銀行、中華電信、聯發科、亞太電信等首腦。初次參與互聯網大會,是否真懂的網路的國際慣例是什麼?還是參加一次,就以為中國的作法是國際慣例?ITU 是否為網路絕對管理者?UN 對於網路發展和安全有著至高無上的話語權?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也不是。

主要的關鍵在於,台灣的領頭羊產業(和產業公會)非但在網路發展上沒有領頭,而且還是自動干居下游,連帶把自己中下游的價值鏈,再一次推到更下游?

那麼,號稱網路最為強韌的台北市執政團隊,可以多講些什麼?台灣在未來網路關鍵資源發展的道路上,能扮演什麼角色?過去一年之內,行政院由幾位政委力主網路法規調適和智慧台灣白皮書(對不起,我記不起俏皮的全名)等舉措,在一次烏鎮峰會之後,完全破功。這些參加烏鎮鋒會的業界代表,從來就看不起網路,到了要看得起的時候,卻看到了中國的遊戲規則,以為這就是世界。

以上幾個現象,都是具體說明政府長期不知網路,不重視網路的後果。產業不能成為領頭羊,那政府呢?此外,當國內因為網路環境和言論自由相對開放之際,我們看到了不少非常好的新媒體團隊和經營模式,但當所有的經營場域都是依靠著相對自由的網路 (internet) 才得以發展時,我們卻沒有看到針對那些確保網路自由發展的關鍵資源的討論和保護。或是別說有保護,連基本的認知都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

無視通常起因於不知,知了之後若沒有行動,那就真的是無知了。烏鎮峰會一次性的將台灣代表產業拉到了浙江,這些在網路發展上只能算幼幼班的大老們,挾著十數兆的資源,會把台灣的資訊社會發展,帶到什麼方向?

1 thought on “烏鎮峰會 如何看待”

  1. The organizations behind the real internet are not ITU and UN but rather IETF, APNIC etc. The nature of internet is distributed system, there really is no need to get into all these political discussion. I don’t see any harm in Taiwan not participating.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