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12月22日端傳媒在台北有場講座,腦袋裡自然出現這一句。這一句話裡提到的是四個新的傳媒組織,特色互有不同,或許他們也不認為互相是競爭對手,但拿四個來做類比,是有一點心意的。
- 端:端傳媒 (@initiumnews)
- 報導者:報導者 (@twreporter_org)
- 關鍵:關鍵評論網 (@thenewslens)
- 潮:潮網 (@wnmedia_tw)
地緣觀點
所謂的地緣觀點不好解釋,但我們這樣想好了。比如說,你是台灣人,你看的新聞多半是台灣媒體產製的新聞,這些新聞無論是主題帶到台灣還是香港,都會有一股濃濃的味道。這味道道要如何才能嗅得出來?如果你開始閱讀英國 BBC、紐約時報中文版,或是 Deutsche Welle 的中文版,菲律賓的 Rappler,還有更多族繁不及備載區域媒體,用同一件個事件的新聞去交叉閱讀比較,那麼你可以看出台灣的媒體在帶出這些新聞的時候,篇幅、結構、深度都會很不同於所謂的外媒,這是再也自然不過的事。但在地緣觀點的部份,卻能看出多數的台灣媒體是以比較單一(單純)的角度在看事情。這事情指涉的範圍包含國內,可能是香港,可能是英國的,可能是日本,也可能是同一議題在不同地區的狀況,例如空氣污染談到 PM 2.5 指數是個主要的例子。
如果你是香港人,香港媒體的地緣觀點又是什麼?是否比台灣來得更為豐富?我們先假設比較豐富好了,那這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因為許多外媒的中文媒體,在香港有分社?還是香港一百多年來,就扮演了地緣、訊息和觀點產製的主要幅奏?
如果切換到中國,那麼所謂崛起中的中國,對端傳媒、報導者、關鍵新聞網和潮網,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在看了這場張潔平領軍的座談介紹,腦袋裡一下子冒出整個談的結構。先從 (1) 地緣觀點切入,然後看 (2) 團隊組成,再來是 (3) 初始資金來源,資金的 burn rate,(4) 營運模式和收益 (5) 網路技術的掌握,還有 (6) 若以台灣的公共利益出發來談,這四個媒體的問題是什麼?或是更深入一點,以 (7) 區域媒體新創來看,這四個和其他這次沒被列名進來的新媒體,能玩出什麼花樣?
候選一:端傳媒
「端」印象中來自香港,背後資金來源和團隊組成,一向是令人好奇。在新聞敘述的觀點拿捏部分,有著比前三個更為廣闊的角度。我在這裡所提的廣闊,意思是端能夠切換基於香港、中國、台灣等視野,持續產製新聞。新聞的產製可能有港籍、中籍和台籍記者,因此基於地緣觀點的切入比較多樣。再加上團隊成員本來就來自港、中、台等地,雖然我們能說團隊成員的來源不必然能提供更為多元地緣的觀點,但觀點這件事畢竟和地緣、生活,所吃所喝的訊息圈子,有非常高的依存度,所以端的團隊成員組成(如張潔平)可初步視為新聞地緣觀點多元的第一層判斷。
候選二:關鍵評論網
關鍵評論網(後稱關鍵)由楊士範,鐘子偉等人所創。兩人雖無新聞背景,但一美一台(這部份有爭議點),反應在關鍵初始營運的資金來源,當然地緣的新聞觀點也會受到影響。這點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例如你有好的資源,好的團隊,良好的數位媒體營運能力,以及良好的社會資本(反應在營運團隊的組成),那麼團隊的份量若是台籍的比例佔絕大多數,當然新聞就會以台灣觀點作為出發。關鍵的成立在當時也激起了不少漣漪,對於新聞品質的掌握,或多或少也曾有比較好的把關。在過去幾個月,我們看到了關鍵的國際版也陸續有短篇報導和譯文上線,這表示了關鍵最新的嘗試,以英文語體報導的本身作為地緣報導觀點轉換的啟始點。
候選三:報導者
報導者的組成比較特別,這反應在其以基金會型態成立,還有成立資金的主要捐贈者來源。團隊的組成還有引以為傲的 Github 帳號,也屬相當有新意的部份。最後一個要點很多朋友可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我們後續再回來看這個部分。報導者網站正式上線不過一週,但在過去三個月,已經有所謂台灣(以何榮幸、方德琳為代表)、台港經驗(以張鐵志為代表) 和跨國際的技術人員作為基底。這團隊的組成一開始就反應在蜜月期的新聞處理,雖然敘事觀點仍然以台灣出發,但卻比較明確的帶到了在跨國貿易體系與台灣素有來往,但很少被提及的菲律賓。此舉可視為其深化傳統所謂的「台灣觀點」的嘗試。
候選四:潮網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潮網」為什麼被擺在這裡,但潮網所「支撐」的新媒體,如泛科學等,在台灣也有相當的閱聽眾。事實上,與上述三個很明顯也很容易被閱聽眾認知為「新媒體」的標的來比較,潮網和背後的團隊對於新媒體的觀點切入、營運模式建立,甚至是資金的運用,都和上述三者比較不同,但無疑的是,其產出都是號稱新媒體的「網站」和新聞流。潮網團隊以泛科學、公益新聞、旅飯等垂直媒體的產品線,切入媒體和消費市場。這些媒體的地緣觀點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但如科普、公益和旅遊等,來自全球的素材實在是非常豐富,即使採編團隊可能在四者裡是最為沒有正規訓練的,但要挑選好的地緣觀點,可說是沒有其必要性。旅遊就是一種輕量的地緣訊息情結,科普新訊,更是冷冷的通常缺乏地緣的概念。但泛科學等垂直內容媒體所立下的成果,卻是不容忽視。
本段小結
我會特別在開頭想到「地緣」的原因是在於幾個關鍵,第一個是蘋果挾其港資的過去歷史,已經被證明對於台灣的社會造成明顯的衝擊。這部份也不需要我多說,照理說傳播學院和學者早就有多到滿出來的研究報告和專書。但姑且不論其早期網路動畫新聞的一些嘗試,由於團隊極度缺乏地緣和網路科技的營運和談判經驗(如 peering 和價格,中華電信說法),致使功敗垂成。台灣幾乎所有紙媒、雜誌、新聞紙和國人消費媒體的經驗,早已因為蘋果的進入,而有了一去不復返的結果。那麼轉換到網路原生新聞的戰場,四個我所提到的新媒體,不只多少和香港有過交流,有些多些,有些少些。那在接下來網路將更大行其道的幾年之間,地緣和觀點的影響,對媒體經營者來說,如何拿捏?對媒體捐贈者來說,如何觀察?對媒體閱聽眾而言,這很重要嗎?在媒體的投資者來看,又是打著什麼樣的算盤?最後,如果妳處於競爭陣營,要怎麼破這個局?該破嗎?
待續。
Very insightful observation! Thank you Sch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