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位朋友德高望重(但不到不威不重的程度),待過外企,專業度又夠,視野夠,也有心。待過外企的總是光環更甚,尤其在公協會成立之際,總需要他們身先士卒,亮麗帥氣代表,給多一點檯面上的建議。
有些新的科技浪潮上岸時,一連串因政策導向所成立的「快閃」公協會面臨了存亡之際。不得已失去關愛的默默退場,求改運的大聲改名。這五年來,有的是雲端,然後成為巨量資料,再來是物聯網,最新是人工智慧,行內看得不少,行外也會不小心看到。
不過煩惱這幾位朋友的是,由於台灣的「產業扶植政策」,多半有一定的穩健發力路徑,美其名為套路,難聽一點是把戲。雖然外(國)人看來總是看得不明,但具有代表性的公協會是不可或缺的平台。當然,公協會(或促進會)總能在關鍵時候提出「精準」的意見,這在過去相對倚賴在供應鏈和產銷協調尚未被網際網路 (internet) 所日漸侵蝕之際,還能發揮功效。但在有境外資本准入某種其未來發展和高度網路化依存相關的業種型態時,這種如管理「政策供應鏈」般的套路,就用得越來越沒有效益。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