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幼年人口和假新聞防治的思考

隨著上一篇脈絡,我們今天來想想對於幼年人口在假新聞防治層面需要多做什麼思考。這一點和老年人口又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說,小朋友是怎麼用手機的,對很多人來說是不清楚的。一來是生活周遭根本沒有小朋友,二來是,例如三四五十歲在二十年前就有小朋友(例如子女)在身旁的這個年齡層,物換星移到今日,可能有大半是沒有子女的。既然生活的環境周遭沒有小朋友,也就不會有近距離觀察小朋友使用習慣的機會。

 

但現在小朋友可以「消費」資訊的管道相關多元,遠比二十年前的小朋友來得多,更別說是三四十年前還是小朋友而現在是邁入老年人口的成年人。此時在「了解現況」就出現了非常棘手的挑戰,家裡有學齡兒童的「家長」可能介於當年「類比」和目前「數位」的資訊消費習慣斷代,再加上普遍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家庭功能的轉化,例如家庭已經不是外界資訊的主要來源,家庭之間的資訊消費習慣不容易「約束」到下一代。雖然讀者不是每個人都有小孩,但看得到本篇的讀者,對上面的情境推想,也知道要了解現況是有點難度的。

學齡前的幼童可以先排除,但到了學齡的小三、小四以上,這件事就重要起來了。「假新聞」無論如何在臉書「猖獗」,基本上是影響不到這個階段的學齡兒童。那麼學齡兒童,尤其是在9年級之前的資訊消費情況如何?這又回到了幾個決定性的因素:家長、學校和大家比較少關注的電信業者、手機製造商和手機系統的服務商。

家長要怎麼說呢?因為小朋友的手機是不能自己辦的,一定是掛家長的名義買的。小朋友用的資費方案和手機,也是家長挑的。如果小朋友有筆電、平板電腦還是桌上電腦,基本上還是家長有絕對的決定權。但跑在這些「運算終端」的軟題服務和資訊服務,家長能否左右呢?家長知道是哪些嗎?家長如果知道了,該如何挑選?挑選的考量點是什麼?小朋友用即時通訊軟體傳的是什麼?圖是哪裡來的?都用哪些 app 在看影片?是什麼影片?影片的內容是?一天小朋友花多少時間在手機?同學之間用手機在傳什麼?如果我是一個很忙的家長,需要和小朋友保持聯絡,但又沒有足夠的知識來為小朋友決定一些「保護」的措施,那我該怎麼辦?

上面只是很簡單地列出一些問題,你可能會問,那「假新聞」在哪?小朋友真的會看新聞嗎?小朋友真的會看「假新聞」嗎?假新聞對他們的影響是?小朋友了解社會訊息的管道比以前多了很多,哪些訊息是具有傳統「新聞」的特性?如果資訊的消費習慣和過去都不同,那麼他們所被「餵養」的「資訊觀」,未來將會如何影響他們看待現在這種形態的假新聞(例如賣膏藥、吃了什麼可以治什麼、某某市長很帥之類的)?

這些我想都很欠缺比較好的研究,但研究又似乎有點遙遠。我曾經和幾位美國和歐洲的研究人員交流過,他們對這方面議題的認識和願意投資研究的態度,顯然是比台灣高出很多。

今天就先這樣,有空看一下小朋友都在看什麼,如果在玩手遊,那麼手遊的生態又是什麼。想想如果未來的「新聞」若沒有過去新聞被賦予「價值」「傳播」和「認識」「社會」等種種「任務」,那麼,台灣幼年人口的資訊消費習慣,如何從小接種「好的疫苗」?


我們還沒有談到移民第二代在台灣數以萬計的小朋友。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