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一張圖開始,在一些場合不少朋友聽過,但我們把內文置換為中文,有助於更廣泛深入的討論。

這張圖有四個象限ABCD,橫軸有兩個端點,縱軸也有兩個。橫軸左邊是政治動機,右邊是經濟動機。縱軸上面是高度集中,下面是高度分散。這張圖表的意思在於初步解釋一些以不實訊息造成「假新聞」的利益攸關者,從動機、誘因、組織型態等來分,大概能看出什麼更多的端倪。
A象限
從語意上最好理解,但實務上最難追查和舉證。所謂「國家級」的境外勢力,過去幾年在 Gmail 的警告通知訊息裡,也頂多是標註為「疑似來自國家支持的駭客攻擊」。畢竟沒有完整的證據,要指名說某個國家是這些「攻擊」的背後發起者,以正常的狀況來說,這是非常難的。但如此龐大的利益攸關者對一般民眾非常好想像,站在輿論的角度,也容易歸咎指責。
在資訊安全領域,與網路時代的「假新聞」追訴和舉證相較之下,畢竟發展的歷史比較悠久,也有比較科學化的手法來判斷、鑑視可歸類為單次的攻擊行為是否能推斷為「國家級」或是「國家級的資助」。但在今年春節後一波的「資訊戰啟蒙」,把所有的影響力行動 (influence operations) 都指責為來自某一個國家,已經成為直接促成危機感暴增的顯學。對很多網路領域的朋友而言,當然不能如此輕率。
單純來看A象限還有個特點,比如說,高度集中,有明顯的指揮和控制 (command and control) 鏈,政治動機遠高於其他動機型態。這些都是初步的認知。
B象限
這部分也不難理解,但通常會被刻意忽略。台灣僅有數個觸及率超高的網路平台,再加上相對活躍的「公民社會」,許多不實訊息的利益攸關者,其實可以歸類為這個B象限。這個B象限也有幾個特點,如影響力行為的「執行」,高度分散,且政治動機仍然為主軸。這邊的「政治」包含公共事務,公共領域的事務,所以家裡前面的大小水溝淤積疏通,當然也可以算在內。但因為水溝的疏通要達到某種具有「政治性」操作和執行的威力,可能不是很夠,所以我們能「感覺到」大多源自於B象限的影響力行動,也多半和饒富高度政治性的議題有關,例如國家能源路線的選擇,政府/政黨核心公共人物在公共場合的發言等。
這個象限,有很多的「志願者網絡」和「草根」的勢力。我偏向用志願者網絡來說明,不過草根可能更為直覺好記。不少透過網路平台所集結的社團、社群等,多半落在這個象限之內。來自B象限的「不實訊息」和「謠言」利益相關者,有依附在傳統組織架構之下的,例如在台灣人民結社歷史脈絡,立案或是未立案的「協會」「促進會」等「會」字輩。也有只是週期湧現,但毫無政治資源授受關係的族群。這主要是因為能上網的時間非常多,所以「樂於」扮演了不實訊息傳播模型內的某一個環節。B象限若要好好細究,複雜度也是很高的。
另外一種理解的途徑,就是非營利,有議題主軸。至於能否在「資訊戰」的各場「戰役」扮演充分的角色,端靠「時勢」「操作」。
C象限
在台灣的輿論上總是不太明顯,而且很容易被歸類於其他象限(的指揮)。但有不少所謂內容農場的文章貢獻者,其實屬於這個象限。他們的目的並非政治目的,而是經濟目的。套局俗話來說,雖然不是發大財,但賺個小財是有生態體系在完整支撐的。這篇文章把一些概況,寫得比較清楚。今年春假之後很多討探所謂內容農場製造地的媒體專題報導,也讓很多人首次大開眼界。
內容農場製造、轉貼、擴大影響力來賺錢,在台灣並不是一件小事。
C象限另外有一個族群,雖然他們的組織型態偏向於分散,但經濟目的之「尋租」,不一定是財務上的直接報酬。
D象限
D是A象限之外,第二個極容易識別的團體。這些團體的組織型態高度集中,多以有商業登記的工作室或公司的面貌問世。這部分生態在台灣是豐富的,但和A象限一樣,要指名道姓説某某單位就是「假新聞」的淵藪,並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是,以台灣網路生態狀況,其他來自A、B、C象限在影響力行動的執行階段,需要D象限的大力、專業支援。
白話來說,比較容易識別的,就是廣告代理商、以「智庫」「工作室」為名在選舉期間出現的單位,還有各式各樣,有業務任務編制的公關公司或「小編」團隊。另外如雨後春筍出現的「媒」字輩也不能忽略。不過同樣是商業影響勢力,規模差異很大,能做的事情也天南地北。在台灣的網路生態,處於D象限的跨國公司,比較罕見,但在台灣的2020年大選,以各式各樣「橋接」、「觀察」和「交流」為名的活動,可能有機會看到這個特殊商業勢力的蹤跡。
小結
A、B、C、D 象限之間的互動、指揮、控制、授受、推擠和歸因等,是非常精彩的課題。我們限於篇幅,就很快地舉一個例子作為收尾。日前有來自調查體系的僱員,在封閉的通訊群組X,看到了一則訊息。此僱員把此訊息,轉傳到另外一個封閉的通訊群組Y。同時間,此訊息被行政院院本部以高度危害為由,在幾個小時之內直接啟動「反制」和「澄清」。此僱員的單位主管收到來自群組Y的舉報,看到了這篇謠言。僱員並非此訊息的製造者,但針對此訊息,卻以不當身份、不當時機和不當發言,在公務體系的通訊圈擴散 (augment the spread)。此僱員的相依行為,從這個調查單位的新聞稿和媒體觀之,或許可初步歸類於B象限,也就是「草根」象限的影響力行動之行為。
不過,這張圖解的理解途徑有其限制,原因是關注於「內容」和「媒體」本身,而忘了媒介(平台)、資訊系統和市場機制的部分。後者例如某個部會洩漏出數十萬曾經擔任公務人員的個人資料,這個不可思議的事件當然是資訊戰的一環。我們在此所探討的「資訊戰」,倒不是說是「輿論戰」可能更為貼切。
我們下次再進一步探討「資訊內戰」的其他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