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以上人口有多少時間做事實查核

事實查核是一個很崇高和不簡單的概念,而且明年台灣的總統大選要到了。各方事實查核的努力,群起而出。不過,我想到的是…

一天24小時的作息分配
一天24小時的作息分配

這張圖的意思是,我們揣摩一個和我一樣年齡階層的上班族,一天的作息分配如何。在哪些時間我會「上網」?一天上網的時間又有多少?我上網的地點和途徑是什麼?上網的目的是什麼?對我而言,一天使用電腦(桌機、筆電)的上網時間,遠遠大於使用手機的上網時間。使用電腦和桌機,多半是工作目的,手機時間上的分配,則是一半一半,意即工作所需一半,生活休閒資訊的消費,則是佔了一半。通勤會不會看?這不一定,開車沒辦法看,只有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才有如此的奢欲。

根據個人的經驗,一天頂多有一到兩個小時比較完整的時間,可用於生活資訊的「消費」,生活資訊消費的「行為」,大致可分為瀏覽、檢索、閱讀等。那麼這一段所謂「生活資訊的消費」,也就是會消費「新聞」和來自網路的「不實訊息」的時段。不過,我並沒有使用台灣習慣用的兩大社群媒體(臉書、LINE)來閱讀新聞的習慣,所以我和來自台灣的「不實資訊」的接觸面,可能相對於同年齡階層的朋友來說,是少很多的。

但是這種狀況顯然是特例。對更多同年齡階層的朋友而言,「個人的注意力」每天會如何「消費」和「被塞滿」,有一些不是很精確,但大致可以根據經驗法則推敲的狀況。比如說,北部地區跨縣市的通勤人口,在「通勤」和「吃飯」的兩個時段,可能會有高比例會被暴露在不實資訊的「傳播網絡」內。這個時段大致是,每天的早上七點到九點,中午的十二點到一點,以及下班時段的六點到七點。在「其他」的時段部分,多屬睡前時刻,這一段時間也有一到兩個小時的空檔。整體來說最為活躍的時段,晚上十點到十一點應屬熱門。

以上當然是根據經驗的猜測,但我們可以進一步從整體人口的每日作息,以跨度比較大的年齡層作為調查的間距,推敲國民每日生活作息的時間分佈大致如何。

各年齡層作息分布推估

這也不是很準確的描繪,但可能大家都同意的是,在人口金字塔從61歲開始大量出現的退休族群,其作息時間和我們可是非常不一樣的。沒有「通勤」和「工作」的時段,空出來的就是每天高達十個小時以上,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這些充分可供運用的時間,相當容易成為不實訊息的「溫床」。有很多研究指出這一點,我也不多複述。在現代社會生活,本來就需要更為大量和密集的資訊。來自網路的資訊,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地方的新聞紙可供閱讀,那麼來自於「朋友圈」和「信任圈」資訊,也就是社群媒體,自然而然會成為主要的生活資訊管道。

如果我們用年齡三段組觀察(14歲以下、15到64歲、65歲以上),那麼65歲以上超過330萬人口(2018/03),每天的生命「消費」了約7920萬小時,也就是1140億分鐘左右。扣除非上網人口和其他必要之生活型態時段(睡眠、照護等)的排擠,65歲以上的整體人口所暴露在來自網路資訊的總累積時間,是非常驚人的。而且,這些人除了特定的族群之外,全部擁有投票權。

每天就是有這麼多的時間要花掉,這些時間也存不起來。不花白不花,就照習慣花掉了。

這個族群(雖然這樣劃分非常粗糙)對於什麼樣的資訊傾向於信任,來自什麼樣的管道傳播的訊息更可以取得她們的信任,很多朋友或許依稀有些概念。我們在投票行為上可以看到不少公開的討論研究,但在資訊消費,信任度建立,以及更細緻的族群、社經階層、地區分佈的樣態為何,目前還沒有看到比較完整可供討論的數據。

這部分若缺乏進一步的數據,就僅能各憑本事「瞎猜」。瞎猜的準不準,針對不實訊息所開的「藥方」到底如何有效,仍然不容樂觀。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