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台灣中央政府一級單位對於所謂「不實訊息」的反應如此快速,感到很疑惑。到底有效無效,反應這麼快是好還是不好,我們借用前天的一個例子來探討。這個例子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擲筆」的新聞。行政院的澄清稿在這裏,原始訊息的出處,我們暫先不貼。
事實上在澄清之前,我是完全不知道這件事的。在行政院正式大力和快速澄清之後,我才從各種社群媒體的澄清轉貼,看到了原本的訊息。晚上打開電視,在電視上也看到了這個來自行政院的澄清訊息以及原始影片。本來我是不知道這件事的,但當天卻花了三分鐘時間,了解這事情的來龍去脈。
有人說這叫做某種的 “Streisand effect” 的變體。這是什麼意思呢?根據維基百科條目的解釋是:
史翠珊效應(英語:Streisand effect),指試圖控制、阻止公眾了解某些內容,或壓制特定的網絡信息,結果適得其反,使該事件為更多人所了解。此為中文的成語當中,即所謂「欲蓋彌彰」。自網際網路出現後,史翠珊效應成為新生現象之一。
行政院發的訊息當然是正確的,是針對不實訊息所做出的第一時間反駁。從這部分來看,「反駁」「澄清」是完全正確的。所以若我直接說行政院在「戰術上的積極」引發了某種「史翠珊效應」,這描述是有誤的。但昨天的情況是,至少在一個人的身上,本來我是不知道這事情的,後來卻是「被迫」了解,而且某種程度完整看到原始不實訊息的全貌。或許,有人知道用什麼「效應」來描述這狀況會更為貼切。知道的請多多指教。
我們回到行政院原始的新聞稿,再來看看這一段:
行政院今(7)日表示,稍早網路流傳一則蘇貞昌院長出席殉職警員李承翰告別式,還指控院長不情不願、簽到時刻意摔筆的造謠影片。行政院嚴正澄清表示,該影片是院長出席一位屏東鄉親告別式的畫面,並非李警員的告別式。
這句話不好理解。主要是「網路流傳」這段描述,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我們沒辦法(或是沒有誘因)去追溯原本訊息的傳遞路徑和影響範圍,但一則「不實訊息」到底在「網路流傳」到什麼程度,影響到什麼樣的人,行政院新聞傳播處才會啟動「澄清」的程序,這個部分我們外面目前是無法得知的。由於無法得知,就只能做猜想,例如不實訊息傳播的型態滿足了某些閥值 (threshold),或是傳播型態(傳遞網絡的增長速度、受影響的受眾數量、政治上的判斷等)符合了某些屬性,才必須快速啟動澄清的程序。照理來說,行政院的不同部會之間,要有很相似的緊急澄清程序才是,而誘發這些閥值或滿足訊息傳播屬性的整個過程,應該是有整套自動化的監測流程和系統。否則要如何判斷,那就是官大學問大了。例如説:
- 某則單一不實訊息,針對行政院政務官,一小時內在特定平台,已經滿足一千個特定帳號轉傳的條件
- 某則單一不實訊息,針對行政院院長,一小時內在特定平台,已經突破十個已鎖定帳號轉傳的條件
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
- 老闆貼身幕僚,在手機看到了透過即時通訊軟體所傳來的單一訊息
- 老闆貼身幕僚,在手機的某個封閉通訊群組,看到了透過即時通訊軟體所轉傳來的單一訊息
上面有四種條件,後面兩個簡單來說就是「有人眼睛看到會痛」。
滿足條件後所啟動的澄清手段,從過去一兩個月行政院新聞傳播處的手法來看,目前是相當類似的。但是這四種條件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或是「影響」,會是一樣的嗎?我個人認為這假設暫時無法成立。那麼,這個澄清的「接戰」「力度」和「謠言」所發出的「攻擊」,是相對等的嗎?是不是有升級 (escalation) 的對應作法?目前澄清的手法有哪些?會不會大力澄清,反而讓更多人更有機會接觸到這不實訊息?
我腦袋裡浮現的是這張圖,但我們下次再來探討。不過坦白來說,這些被大力澄清的不實訊息,我總是看不太到,但澄清的訊息,總是會看到。這算是 “intended consequences” 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