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改的超前路

編按:有一個領域是人人喊打人人也說沒辦法,但我卻不這麼想。

對大多數的民眾來說,媒體就是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但是當電子媒體集體充斥極度窄化的訊息時,多數民眾的世界觀,自然也就是窄化了。無力抵抗這個狀況後才來說嫌三到四說台灣人都沒有世界觀,其實大多數也不知道怎麼脫身於這個無盡的循環。

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自己了解的世界是怎麼的有限,是在十四歲赴澳留學的時候。知道的有限或許還好處理,但讓我詫異的是原來我是怎麼體會世界的,竟然被當時台灣的各種媒體影響地如此深遠。因為某些意外,在回台之後,我把自己和教育體系完全脫開,也和媒體的影響圈切開。只讀英文的雜誌、書本和新聞紙。幸好後來有 WWW 的這個管道,才不致於讓我生活在台灣,卻總是看起來有不知活在哪個國度的感覺。

媒改的第一條超前路

時間快轉,管好自己是相對容易的事,可是當你有了孩子,事情就不是這麼簡單。我們的收視選擇受限於收視環境結構,所以家長能做的,要不就是限制小朋友收視時段,要不就是關機,或是乾脆家裡沒電視。這幾個狀況並非罕見,至少身旁好友就有不少執行的例子。你可以說這是媒體改造的最後一哩,也是最終端。

可是大部分的孩子生活在社會的環境,而媒體的訊息充斥著整個社會。要小孩子不受台灣電子媒體的影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該怎麼辦?

我們先從一個小家庭的實際狀況來談起,比如說像我們這種熟悉媒體匯流和運用,而且有很多時間陪小朋友的家長,就會開始著手打造比較友善的媒體收視氛圍。例如:

  • 運用 TiVo 錄製台灣公視和日本 NHK 的幼兒節目
  • 大量購買和借閱兒童繪本
  • 與小朋友一起收視電視節目時,只選擇知識性(如國家地理、探索)、新聞性(如公視),或是幼兒類的頻道。一概不看各家新聞台
  • 購入 Apple TV, Roku, Google TV 等產品,主動收視和租賃歐洲、日本、美國、以及中東,或是其他文化較為「優質」的視訊短片
  • 花很多時間陪小孩消費媒體
  • 慢慢讓小朋友的創作成為媒體的一環

至少在小朋友成長的這一段期間,我的方法不是讓他不知道世界長得是怎麼樣,而是以「世界可以長得不一樣」的哲學,來建構小朋友的媒體收視習慣。我們現在若出於無奈,什麼都禁,什麼都不給看,到頭來等他看到了,我想更一發不可收拾。

這是一條超前路,在小朋友被台灣愚蠢的電子媒體襲擊前的一條超前路。但這條路很私人,很難 scale 開來,也很難被大量複製。被複製的條件需要家長對於數位匯流有相當的掌握能力,而這對多數的新手家長來說,也是不容易的。但做的好,做的久,是很有效的。可以說這不只是一條媒改的超前路,也是「絕緣」電子媒體的愚蠢的一條超前路。

這條路弄的好,不僅是學齡前兒童而已,整個家庭裡的媒體受眾都會受惠。不過幼年和學齡時期只佔了人生的一小部分,因此我們需要第二條超前的路徑。

媒改的第二條超前路

第二條路就不是這麼的私人了,而且目前就有不少的例子。相對來說的新興「網路媒體」是最主要的戰場。若以「主動」媒改的角度來看,小至辛勤撰寫的個人部落格,到稍微大一點但有顯著媒體經營意識的網路媒體,如科學類的 PanSci 和新創網路產業類的 Inside 網站,或是環境類的環境資訊中心,以及商情類的鉅亨網。這幾個網站規模大小不一,媒體的經營型態也不相同,但主要重點是它們多能抓住特定族群的胃口,也足以在電子媒體和新聞紙的同性質版面和畫面間,搶到更多的關注。

這些都屬於垂直型(vertical)的媒體,能抓住訊息變化快速的節奏,而且可以從電子媒體和新聞紙難以重置的網路節奏下手,以更垂直、更原生、更快、更社群化的方式,在大眾媒體和閱聽眾的眼球之間,切開一層厚實的媒體生態圈。

這幾個網站的經營團隊的目的當然不可能是媒改,但他們的作為,卻大幅拓展了日益限縮且效益不彰的傳統媒改途徑。身為一個閱聽眾,若有更好的選擇,當然也會回饋更多的網站停留時間給這些網路媒體。

第二條路屬於團體和組織戰。比如說日前我拿「媒改和治水」的概念來做比喻,實際的策略是:

  1. 原本的媒體當成是某種性質的一環通路
  2. 在可以透過相對低廉成本而建立的媒體通路,如社交媒體、網路媒體、行動媒體等,建立通路體系。通路體系包含了規格、節點、內容、人、以及消費行為等。
  3. 分流傳統媒體通路的獲利金流和人流
  4. 媒體識讀團體或學界有足夠的能力「識讀」新的媒體通路
  5. 聯合新媒體戰線,漸次漸地切斷和轉移傳統媒體的通路到新媒體通路

如果現在還有所謂堅持新聞理念,但卻不願繼續待在傳播界的新聞逃兵,想要出來大幹一番,我的經驗是應該先好好了解這些網站的運作和背後的生態結構,再著手進行想做的事。電子媒體的通路是早處理好的,新聞紙的通路也已經運作了百年有餘,但除了新聞內容之外,掌握網路這個通路的特性,是遠比新聞內容本身為何來的更為重要。

不過這條路的「風險」就是類似 NOWnews 和 ETtoday 等經營團隊會擷取分眾手法的精髓來經營大眾網路媒體,新聞品質和結果如何,我想這也不需要我多做評論。新頭殼或許是比較好的例子。

媒改的第三條超前路

但上面兩條路都不是攻大眾媒體,可是在大眾媒體和受眾之間,還有分眾、獨立、個人、微型和社群媒體,明天再來談談一些我過去的經驗(包含台灣為什麼 weblog 會這麼盛行),我們一層一層的推敲上去。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