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個重大公共政策的議題,在國內吵的熱沸騰騰,不只各方說法莫衷是一,忽然冒出一堆相關資料,反而讓民眾墜入更深的五里迷霧。首先是美牛培林瘦肉精,然後核癈達悟求生存,再來師大夜市黃絲帶,還是去年的房價實價登錄,或是攸關全體國人隱私但僅得到低度關注的健保資料加值一事。這些在公共和私人領域衝突的議題,本來不必然會落得官民互不信任的窘境。但由於屢次處理不當,公私間的信任機制慘遭瓦解,連帶附著在各議題上的公開資料,也淪落為各執其言的操作工具。
其實這些問題都出在資料有沒有開放。
掌握90%公共資料的政府單位,只釋出了不到10%的比例。民間團體要了解政策的全貌,只能爭食僅有的10%資料,進行公共政策的研究、發展,或是抗衡與抵制。美牛以及其添加物對人體是否有害?三十年前的核廢料在進駐廠區時,台電是否稟實以告達悟族人?師大夜市土地和商登的沿革面貌為何?新北兩市的房價為何任由漫天喊價?為什麼我要申請一份個人的就醫資料如此困難,但有些單位卻能在不經個人的同意之下,依「規定」拿到數以萬計的個人醫療資料?
沒有開放的資料,政策就無所本,溝通無所依據,改善無由談起。國家以及社會資源,就會像目前一樣陷入無止盡的浪費以及抵抗循環當中。
近年來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政務和外交領域上,出現了所謂的開放資料(open data)的風潮。開放資料的核心精神是透明(transparency),強調的不僅僅是資料的公開(publish)而已。透明是指政務效能和政策資源,能透過公共資料的釋出,促成政府部門和民間各單位的檢核、改善、重製、回收、以及運用「資料」的社會發展過程。對於面臨歐債危機的歐盟來說,推展開放資料的政策架構,除了讓歐盟會員國能更為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資源外,更可以創造因為資料釋出所產生的就業機會。一些具有指標意義的國際合作組織,例如世界銀行、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以及由美國國務院所共同主導的開放政府合作計畫(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在過去一年來已經聯合五十幾個會員國,即將著手在今年四月的巴西首府召開會議,商討政策資料要如何開放,讓國家的資源獲得更為妥善的運用,讓公民社會更為健全。
執事之故,誠摯呼籲執政當局應在幾個具有極大爭議的公共議題上開放資料,作為政務發展的討論依據,勿再摧毀得來不易的民主信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