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跑程式馬拉松 (hackathon)

一杯咖啡的時間。

歷年來的 Open Data Day 雖然多以 hackathon(程式馬拉松)型態來慶祝,但在今年邁入第四年,拓展到超過一百個城市舉辦之後,狀況有些不同。不少城市的主辦單,並沒有採取 hackathon 型態進行,例如菲律賓馬尼拉以開放街圖為主軸,而尼泊爾加德滿都則是講座,香港則是 BarcampHK 撞日報導)。當然這背後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當地城市開放資料根本尚未獲得討論,所以僅能以座談方向展開。聽眾遠多於動手實作的,與會者也停留在問什麼是「開放資料」的過程。另外幾個城市的極端是,舉辦當地城市的政府公開資料,早就採取開放授權,所以 hackathon 也有特定的主題,例如倫敦、柏林、華沙等,專注且精采,不在話下。韓國首爾以及日本八個都市,也都各有味道。

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狀況有點奇特,2月21日晚在 Google DC headquarter 開跑,22日和23日各舉辦了一場,前者由白宮主動發起,後者則是由來自 World Bank, Sunlight Foundation, 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 等志願者共同籌辦,他們是

  • Josh Tauberer (GovTrack/@JoshData)
  • Eric Mill (Sunlight Foundation/@konklone)
  • Katherine Townsend (USAID/@DiploKat)
  • Dmitry Kachaev (Presidential Innovation Fellow/@kachok)
  • Sam Lee (The World Bank/@OpenNotion)
  • Julia Bezgacheva (@ulkins/The World Bank)

發起者之一是 Govtrack.us 的 Josh,這網站大概是非法律專業人士追蹤美國法案最方便的服務,多年來不少科技法案的沿革,要不是有 Josh 的努力,我可能也要飽嘗因為資訊的不流通所造成的數位落差滋味,連帶也要吞下產業發展契機的訊息落差苦味。有興趣多了解的人,可以參考他的專書 “Open Government Data”。

事實上,開放資料在台灣的發展,遠遠超過其他人的想像。撇開過去三年來一百多場公開的各種活動,在包著 “open data” 的時髦糖衣可以吸引些眼光之外,到底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要達成什麼目的,除了去年芬蘭 OK Festival 等級的節慶外,台灣的幾個朋友在這方面的經驗,都是相當的足夠。

數次在台灣由社群發起的 hackathon 活動,普遍獲得好評。但一開始我們幾位的看法,就跟 Josh 在策劃活動時,幾乎是一樣的:

  • “Our approach to the hackathon was a little different than many others. Our goals were to strengthen the open data community, to foster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between projects, and to emphasize problem statements over prototypes and solutions. There was no beer or pizza at our hackathon, no competitions, and no pressure to produce outputs. Participants came motivated and stayed focused without needing to be treated like brogrammers. This created a positive, welcoming, and highly productive environment.” 

關鍵字:(一)強化開放資料社群(二)培力群眾和計畫的關聯(三)強調問題意識高於雛形和解決方案。

我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虛擬的程式碼 (code) 在網路的威力,差不多就是法律 (code) 在實體社會的威力,如果我們如果不認為只有法律人 (coder) 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那為什麼 hackathon 只有程式設計師 (coder) 才能有所貢獻?

但這需要技巧,需要耐心,因為各路人馬的網路協作觀念不一,態度多樣,對於程式馬拉松的期待,也是多元奔放。我自己的想法是,至少在活動策劃的過程,盡可能將各種社會代表的面向呈現,並且讓過程也能夠開放資料化。唯有如此,才能真的建立足夠的 capacity,作為 open data 發展的基盤。

幾位朋友與一般民眾比較之下,算是熟悉網路協作的作法,也知道在和緩慢移動的社會資源打交道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這次 Open Data Day 在台北的活動,有幸圓滿結束,目的是在創造更多樣化的動能,推進開放資料的流通與發展。在會後的問卷,也收到了不少寶貴的意見。

若您有興趣,歡迎加入 Code for Tomorrow  的粉絲團,或是加入討論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