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傅瑞德的這句話有感:
我認為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知道自我是什麼的年輕人很多,但問題是「知道了又怎麼樣?」整個社會氣氛、產業結構、創業環境,多半只對有名氣會畫餅的人友善,對於有實力沒背景的人並不友善。不信邪?明天去找創投或銀行說「我有世界一流的創業點子需要資金;請借我五千萬,等股票上市加倍奉還」試試看。
其實我想接著講,學武功,會找金庸,找張三丰,還是找楊露禪?台灣社會氣氛所愛的人,是金庸,是張三丰,還是楊露禪?台灣媒體最愛的人,是金庸,是張三丰,還是楊露禪?年輕人你要學武功,真的會去找金庸?有機會成為楊露禪的年輕人,你有機會在台灣走到那一步嗎?
你講的真的很好玩耶
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