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瑪都颱風民生相關災難防救資訊

除了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和各大電子媒體以及新聞網之外,這些是與民生頗有關係,但一般民眾不太容易找到的資料。當然網站做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個可以大幅檢討的課題。

 

團隊、架構、新政、龍馬傳(一)

去年8月,我騎摩托車縱斷日本南部三千公里時,也順到拜訪了高知和長崎兩市。當時 NHK 大河劇龍馬傳正在拍攝,因此高知市內的龍馬紀念博物館,也開始籌劃相關的展覽業務。我對坂本龍馬此君本來也沒有什麼了解,但在旅程規劃時,刻意安排橫浪黑潮道路和數個龍馬的紀念遺址。心頭說沒有點體悟,我想也是騙人的。體悟有很多層面,但全部都源自於我所做過,或是我想做的事。

我很快的把這些體悟分為三類:團隊、架構、新政。

團隊當然是相當的可預不可求,而且需要人吸引人。或是運氣好一點,搭對了社會的脈動與能量,讓人才願意投為所用,進而執事。在商業的邏輯下,也可以透過資源來招募。當然,這和龍馬的遠大謀略架構有著不少的差距。不過我先談我做過(而不是想過)的,還有我所預到的問題。

我最早接觸的真正團隊是藝立協,然後是蕃薯藤,接下來是神達(Mio)以及後來的新創公司。當然,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裙帶關係下,也時常有機會會建立一些任務型的團隊,例如 BoF胖卡Punch Party…等。最後,就是目前我所待的公司,以及另外一間我才剛創立的新公司。至於在2000年後,其他十多個曾經共事的小團隊(例如 MobileMonday Taipei),部份有名無實,部份則是即使有強大的經濟誘因在背後撐腰,也因管理不善,早早夭折。這些例子不少,但我先不提。在過去的十年來,這些團隊,都曾經是最好的團隊之一。

我在這幾個團隊內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許這樣說,這四個團隊的特質迥異,成員相關度低,業務範圍不同,資源的掌握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在每一個團隊內,我幹了些好事,無論是受人激賞或是讓人恨得牙癢癢;每一個細節,我都記得頗為清楚。這些好事,最後都可以談回一個我想詮釋的主軸,也就是「台灣」這個品牌,或是「台灣」,這一個國家。

待續。

歐盟、日本摩托車旅行分享會

為慶祝歐盟即將通過台灣免簽,2010.12.04 台北時間下午14:00,我會在台北內湖「TiMAMA」辦一場歐盟、日本摩托車旅行分享會,入場免費。場地對面就是廣大的公園,亦有捷運文德站(約50米)。歡迎攜家帶眷前來。

報名網址:

http://registrano.com/events/02c486

本次預計分享內容:

  • 預算面:預算規劃
  • 規劃面:景點選擇、路線挑選、導覽地圖選擇、電子相關導航儀器選擇
  • 租車面:車種選擇、租賃須知、保險與急難處理
  • 行李面:行李選擇、積載須知
  • 駕車面:日本當地用路習慣與法規、歐盟各國當地用路習慣與法規(法國、義大利、德國、奧地利為主)
  • 住宿面:住宿須知、宿泊停車須知
  • 肉體面:體能訓練原則
  • 精神面:知見、洞見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我過去所辦的相關分享會:

73220_444248564789_502974789_5402881_1816841_n
日本長野縣東御市 海野宿
2010-09-06 09.40.26
Strmec na Predelu, Slovenija

《道路殺人記事》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

你最近一次遇到道路施工的經驗為何?你知道巷口的道路施工時間是每日的幾點到幾點?這條路施工的工期是?哪一個單位負責這條道路的施工?

除了上篇所談到的部份,我國政府之作法,顯有未盡完善甚至是怠惰不作為以致於人民傷損事件不斷發生外(如蘇花公路),一般道路使用者最為熟悉的「道路施工」狀況,也是此處要討論的部份。姑且原諒我的了解不夠全面,因此我就先以臺北市和東京都來做一比較,由臺北市民體同深受的「路平專案」來談起。我並非以「道路工程」或是「勞工安全」專業的角度來談,而是以飽受忽視的「道路使用者」以及「資訊揭露」的兩大主軸,進行比較。本文主要閱聽對象就是如你我一般的尋常民眾。我想,所有有到過東京旅遊的台北市民,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兩方在道路施工時給予民眾整體感受的巨大差異。

Continue reading “《道路殺人記事》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

《道路殺人記事》蘇花公路與異常天候通行管制

日前我在日本騎車旅行時,台灣的蘇花公路發生不幸的意外事件。起因眾說紛紜,有部份輿論將肇事之因,指向相關權責單位之封路時機過晚,或是蘇花公路本就是一條「不安全的路」等云云。然我等本非道路運輸專業出身,也非職掌業務的公路維護單位雇員。不過,人常在國外騎車久了,對於台灣蘇花公路等危險路段在天然災害時應該何作為,也有些具體意見。

以日本來說,「交通規制」意指於一定的道路區間,在有交通事故和災害發生等的危險(或疑慮)時,禁止道路通行的施行細則。交通規制可分為:

  • 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
  • 車輛通行規制
  • 工事時規制
  • 通行帶規制

以本次蘇花公路的意外為例,與「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有關,可分為:

  • 降水量規制
  • 積雪、凍結規制
  • 超波規制(海浪、海嘯)
  • 風速
  • 視程(濃霧)

就以九州熊本縣為例,民眾可以獲得關於「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區間」的公開資訊是:

  • 路線名
  • 擔當振興局名(權責單位)
  • 規制區間(行政區域:郡、市、町、村)
  • 延長(規範區間之道路長度)
  • 交通量(台數/每日)
  • 規制基準(通行注意、通行禁止等條件)
  • 危險內容(落石、風速、土崩… 等)
  • 迂迴路(替代道路)
  • 道路情報板
  • 指定年度
  • 其他

獲取這些資訊的管道至少有:

  • 規制區的道路標誌(起點、終點)
  • 縣廳網站
  • 擔當振興局相關揭載宣傳品
  • 手機服務
  • 電話
  • 道之驛宣傳品
  • 國道(PA停車區、SA服務區)宣傳品

日本各縣級單位能建立起此一道路防災資訊系統,並非一朝一夕。然而我多年來騎車旅行於日本,只見日本對於道路防災和危難協助的跨部門安全機制,已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道路使用人的行車便利,雖然有所影響,但安全確保的程度,卻因為此而有所大幅改善。畢竟,「安全」是需要各環節(政府、道路、用路人)的具體細膩落實。

我曾在2006年將台灣所有的省縣道走完,在不少的危險路段,也未曾看到應有的道路規制訊息。台灣的異常氣候季節和不可預測的程度,並不遜於日本,但相關的道路預警和防災資訊,用路人可能一輩子都無緣瞥見。此情此狀不止不可思議,而且是嚴重到了政府單位刻意不作為而草菅人命的程度。台灣的用路人也因為政府長期地刻意不作為,習慣了極為不安全的道路環境,渾然不知「道路」和「行車」,可以是如此的不一樣。

此外,我國的公路單位對於交通資訊服務的心態,仍停留在完全忽略用路人才是需要資訊的主體的閉鎖心態。在沒有足夠的道路資訊輔助用路人進行駕駛行為的判斷前,縱有再多和再高等級的道路,也僅僅是另外一條不安全的路。

參考資料:

總統府(政府)網站的真正問題 不在網站

近來關於總統府網站「改版」需要花上七百萬的討論,已經凸顯許多顯而易見的問題,無論是在網站建置費用、網站需求分析手機版網頁設計,還是網站本身對於民眾是否真的「有用」的層面上,都有不少人觸及。然我來看,這些問題僅是凸顯另外兩個不彰的事實,那就是(一)問題在資料,不在網站;(二)掌握資源的世代和網路世代間,幾乎是互相無所交集的現況。前者我之前已經畫過一張簡單的圖表說明,不再贅述。我今天想要談的是後者。

「問題在資料」示意圖

在台灣各級政府單位,存在著不等的決策階層。掌管網站建置案者,與平日透過網路獲取各種媒體和社經資源的民眾們,不只脫鉤,而且互相存在著不信任或是「無所謂」感。廟堂諸公視網路為政宣、為畏途,為服務機關內部的刊報;視「網民」為無所事事,無關緊要的二十幾歲年輕人。因為這樣的心態,造成幾乎所有台灣的政府網站,本質上都是以對民眾完全無用的狀態存在著。

真實的情況是,透過網路而發掘或發跡的人和議題,在政府單位的眼中,幾乎都是不相干(irrelevance)的外圍陪襯。整體的社會資源和資源的挹注途徑,有著傳統上升的路徑,但那一條路不言之路,和網路是平行,是不相干,也是不會交集的。

10~20歲的民眾,這輩子還沒上過政府網站。20~30歲對「政府」和「政治」擁有強烈的疏離感,非情得以,才在報稅要查公司登記資料時,趕緊上 .gov.tw 的網站找資料。30~40歲做標案的資深IT人員,看著七百萬的新聞暗自竊笑不懂標案玩法的鄉民。40~50歲中生代IT主管,也沒真的把這新聞當一回事,或許晚上會打個電話給大同的苦主,慰問一番。

這是世代和世代間的問題。

總統府網站建置案所凸顯的問題,並不會官方舉辦一兩場使用者經驗座談即可解決。這是整個世代爭取合理資源和注意力的窘境,也是每隔幾百年因為資訊科技大幅躍進而造成的斷層。

世代和世代間互相無所交集的後果,就是掌其資源者,因為無知,依法辦理,可為所欲為,浪費龐大的資源在每年無頭蒼蠅式的網站建置案。網路和系統業者,也因為政府單位對於網路「不相干」的本位心態,始終無法培養出健全的利潤生態,三不五時還會被幾千塊的高中生挑戰(沒有歧視高中生,因為我也只有高中畢業)。

總統府網站的真正問題,不在網站,在於有沒有把網路當一回事,有沒有把在網路上生活的你我當成一回事。當你我都不是一回事的時候,政治,就變成了不是眾人的事。

當網路被當成是一回事時,所有的可能性,就這麼被打開了。怎麼樣才能被當成一回事?或許要自己來爭取。

七百萬的總統府網站 一點都不貴

有些東西不能想當然爾,尤其是關於網站建置的部份。報載,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花費新台幣七百萬元進行改版和建置的動作,這則新聞,引發不少一陣撻伐。七百萬建置一個網站,這算很貴,還是很便宜?

讓我們用白話文來說明,由其是對網站怎麼無到有幾乎沒有經驗的大多數民眾。試想,你有兩間店面,一間店面每日到訪人數一百人,另外是一萬人,在實體的世界當中,你認為這兩家店面的店租成本,會是一樣的嗎?又,你在熱鬧的家門口轉角開了一間沒有加盟的便利商店,隔壁也開了一家 Family Mart。你想想看,兩家店的最大差異會是在哪?地段租金?裝潢成本?設計費用?人事?還是後面的經銷體系和金物流?

那麼我們再想,你有兩個網站,一個每日拜訪人次不到一百人,朝九晚五。另外一個超過十萬人,二十四小時營運,每日還有「內容」需要處理和上下架。現在你想花一筆錢,想要重新裝潢,那麼,這兩個網站的建置成本,會是一樣嗎?

簡而言之,單看「花費七百萬建置一個總統府的網站」如此之陳述,不能說貴,也不能說便宜。這句話是幾近無效的表述。在我知的網站建置案子當中,最高一年約為七億日幣。

都二十一世紀了,我還要寫一篇文章來說七百萬一點都不貴,網路業者之諸君,在台灣肯定混的頗差(笑)。你旁邊的那棟三十五年中古公寓,也是要七百萬。為甚麼總統府的網站就不值七百萬?

當然,已經完成的網站是不是值新台幣七百萬,這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但不要混為一談。

參考:

ECFA 與一點點的表態

表態,即使是留下一點願意表態的跡象,都是禁忌,尤其是對於台灣的政治現況,這幾乎是任何中產階級的台灣民眾,所最不願意展示的動作。

世足,四年一次。台灣的中產階級可以興若慶天,為獻身奔跑的義大利球員叫好。熱情與瘋狂,沸沸塞拉般的喧囂,冀望在難以實現的彼方。談的有模有樣,即使是四年來足球連摸都沒摸過一次。基本教義如我輩者,浸淫了十幾年的青春在運動,頓時,卻變成不上道的旁門。立足,渾然不知在何處。表態與姿態,在世足賽中,是無以為名的驕傲動作,也是打卡遲到的藉口。

台灣的球迷,原來也適合接 OEM 和 ODM 的生意。

ECFA,是名,更是誘人的利。有錢在過,也有資本的再分配。天天喊錢不夠用,卻唯恐避之不及。臉書上表態的中產階級,幾稀乎也。生活,再度落入隨人顧性命。荒唐,立下看之;有利,我突然領悟到,如何把整個階級墊在腳下,前進中國這個世界。

決策,由巨大的齒輪轉動著。白旗,豎在初心中產階級的口語詞鋒。整個階級的置若罔聞,孕育出口嫌體正直的政治劇情。

小孩,於是我帶著她走上街頭。一點點的表態和行動,慢慢為這塊土地,做些事。

學武功,你要找誰?

看到傅瑞德的這句話有感:

我認為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知道自我是什麼的年輕人很多,但問題是「知道了又怎麼樣?」整個社會氣氛、產業結構、創業環境,多半只對有名氣會畫餅的人友善,對於有實力沒背景的人並不友善。不信邪?明天去找創投或銀行說「我有世界一流的創業點子需要資金;請借我五千萬,等股票上市加倍奉還」試試看。

其實我想接著講,學武功,會找金庸,找張三丰,還是找楊露禪?台灣社會氣氛所愛的人,是金庸,是張三丰,還是楊露禪?台灣媒體最愛的人,是金庸,是張三丰,還是楊露禪?年輕人你要學武功,真的會去找金庸?有機會成為楊露禪的年輕人,你有機會在台灣走到那一步嗎?

Facebook Developer Garage, Taipei

會後感想:

  • 不戰而屈,台灣是個好市場
  • Facebook 狂掃使用者市場,是好事,也是不得已的壞事。這矛盾的心理,或許有點像是1895年開城迎接日軍的感覺
  • 從本次的規格而論,台灣顯然是「要」不到相對應的資源,這跟幾年前的 Google 美國總部尚未將 Android 計畫正式開出的狀況類似
  • 除非本地有比較聰明的團隊,玩過區域市場的遊戲,而且知道怎麼接取資源。否則 Facebook 的亞太策略是什麼,應該會重複一般美國網路公司的切入路線。若是如此發展,台灣會失去很好的機會
  • 本地開發者社群以及相關軟體服務商,應更加善用穀歌、雅虎、微軟、Facebook 甚至活動全球贊助者 Intel 的矛盾,爭取到更多廣義的資源。最好是比鄰國的開發者社群更知道如何靈活操作。原因無他,因為台灣的國際政經地位,會影響到 Facebook 對於此市場的鑑價。生出來就輸一截,所以當然要更積極
  • 開發社群自我價值感和自信的建立,可能要先於許多其他的動作,因為台灣的軟體工程人員素質,是有價值的。這樣的默識沒有先建立,以後會很苦
  • Offerpal 顯然很有料。Nick Talarico 在口頭簡報所用的幾個用語,讓台下不少諸君面面相覷
  • 壯大開發者的本地資源,可從「異業」下手。或是說 Facebook 就是對本業和異業市場的談判籌碼

簡報 – 如何在10天內橋接政府災難防救、電子媒體以及網路社群

簡報:Disaster Relief 2.0: How we bridge the crowds, the media, and the government rescue endeavors with social media in 10 days

今年十一月初應 dotAsia 之邀,在香港 Blogfest.asia 聚會上代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所講的這個主題,是「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經驗的初步整理。做的頗為粗糙,也有大幅修正的空間。不過這場「戰役」實在是陰錯陽差的結果,即便是過了將近四個月後現在,我也仍在繼續思考,並且嘗試發覺我們選擇和政府以及電子媒體合作的模式,在於幾個「領域」的意義為何:

  1. 社會媒體之於防災之運用
  2. 經驗於 JAPAC 區域各國之移植
  3. 行動平台與雲端運算的應用

Tonyo Cruz 也分享了菲律賓在今年颱風季節的案例。選擇不和政府合作並發展出一套完全可以在急難時運作的模式,是我們知其然但又不知其所以然的部份。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的經驗

編按:當時我在神達任職,所有事都是半夜熬夜犧牲睡眠做的。

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我有想說的話。但我想說的話,通常幽微的埋藏在我所做的事當中。我很懶得說,因為可說之事即是不可說之。於是乎,我所說的話,也大多來自於我所做過的事,這當然也包含了最近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

說是機緣,也是安排。機緣的是,十天內橫空在政府與民間架了一層訊息的安全瓣。它很模糊,抓不著全貌,不只難以掌握分際,連怎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也是個拼湊十人小組也不能得到答案的結果。這個在惻隱激勵下快速產生的急難網站,對於民間和政府,不多,也不少,剛好就是「有用」兩個字罷了。它有像網路,有點媒體。它匯集了人際,聚集了眼球。某種程度上,它順利協助地方政府,疏引少許救災資流,也恰好的撞擊中央政府,撼動不少組織惰性。

如此不喧不嘩不搶鏡頭的剛好有用,來自於乍看無用的一些點子,個人,團隊,網站,技術,以及藏在這些表象後面,默默支撐台灣繼續前進的年輕熱情。

急難時如何迅速地多次解離「有用」和「無用」資訊,直攻問題的核心,一直是頗大的挑戰。隨著時代的演化,可以產生所謂有用和無用的資訊工具以及網路服務,不只是取得的成本日漸降低,連工具的普及運用,也遠超過任何官僚體系的想像。當電子和紙本媒體成為民眾與政府勾勒災情的零時差探針時,原本行之有年的救災體系,早已顯得顢頇不支。很不幸的,再加上了看似無用的網路服務大行其道,民選的政府,遂成了資訊洪流的頭等受災戶。不只是上半身癱瘓,連下半身都一起失禁。

這是悲悽的慘境,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在接下來短短十幾天,團隊成員扮演各自適合的角色。在前線,在總部。敲著筆電,對著報表。在台南,屏東,高雄,以及中央應變災害中心,輪番上陣。每日深夜,在依照不同任務編組的網路聊天室內,無時段的進行勤務訊息溝通,職務交接,內容來源確認,互相加油打氣,以及時勢強迫要回到未來的策略討論。

拜網路之賜,團隊所產出的結果,在幾天之後,成了媒體,並且迅速營造起社交媒體間的信任感。這是一種在急難時刻建立於許多看似無用之上的有用媒體。相形之下,部份建立於許多有用之上的媒體,反而捉襟見肘,不只不能用,還慢慢的變成了無用的無用,完全破壞維繫社會的信任基礎。

什麼叫做「剛好有用」,我只能說這單從網站本身是絕對看不出來的結論。有用在哪,無用在哪,就留待其他成員和曾經參與的志工來現身說法。如果硬要我擠出一些經驗,那麼我會指出幾點:

  • 精神體力:高強度的資訊工作非常非常需要體力,尤其當團隊要駐點在不熟的地區與情境。飲食和飲水尤其重要
  • 熱血主義:如果熱血就可以成事,那麼你我都早就是台灣總統了。熱血可成事,可鬧事,也可害事
  • 專業分工:不是只有將團隊投放到前線去救人,才是救災。救災的每一段都需要不同的專業
  • 一廂情願:不是說你要救人,你的捐贈人家就一定得接受。即使你有崇高的理由,這本質上仍然一廂情願
  • 志工義工:歡喜做,甘願受,沒有人有義務要對得起你的好心
  • 知所進退:知道如何承接上一棒的工作,並且將自己團隊的成果交接給下一棒,但要視情況快速調整交接棒的緩衝區,否則無法快速因應急難
  • 了解自己:做自己擅長的事,並且對自己的能耐誠實
  • 團隊合作:網路救災,要避免成為捧紅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那是媒體的才德,不是網路組織的發展主軸
  • 默識默契:即時反應,直接回饋,誠實透明,才能建立團隊互信的默契。所以有時自尊要退後一點點
  • 支援前線:不要在救災時要求公單位的前線更換原本的作業流程和方法,因為你沒有這麼的偉大,也不要在現場干擾第一線人員
  • 媒體訊息:任何只因為透過媒體資訊而激起你熱血沸騰或感人肺腑的延續作為,對網路救災的用處都很有限
  • 激勵士氣:不要吝於給予鼓勵,並且保持某種程度的幽默

更多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