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日本摩托車旅行分享會

為慶祝歐盟即將通過台灣免簽,2010.12.04 台北時間下午14:00,我會在台北內湖「TiMAMA」辦一場歐盟、日本摩托車旅行分享會,入場免費。場地對面就是廣大的公園,亦有捷運文德站(約50米)。歡迎攜家帶眷前來。

報名網址:

http://registrano.com/events/02c486

本次預計分享內容:

  • 預算面:預算規劃
  • 規劃面:景點選擇、路線挑選、導覽地圖選擇、電子相關導航儀器選擇
  • 租車面:車種選擇、租賃須知、保險與急難處理
  • 行李面:行李選擇、積載須知
  • 駕車面:日本當地用路習慣與法規、歐盟各國當地用路習慣與法規(法國、義大利、德國、奧地利為主)
  • 住宿面:住宿須知、宿泊停車須知
  • 肉體面:體能訓練原則
  • 精神面:知見、洞見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我過去所辦的相關分享會:

73220_444248564789_502974789_5402881_1816841_n
日本長野縣東御市 海野宿
2010-09-06 09.40.26
Strmec na Predelu, Slovenija

《道路殺人記事》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

你最近一次遇到道路施工的經驗為何?你知道巷口的道路施工時間是每日的幾點到幾點?這條路施工的工期是?哪一個單位負責這條道路的施工?

除了上篇所談到的部份,我國政府之作法,顯有未盡完善甚至是怠惰不作為以致於人民傷損事件不斷發生外(如蘇花公路),一般道路使用者最為熟悉的「道路施工」狀況,也是此處要討論的部份。姑且原諒我的了解不夠全面,因此我就先以臺北市和東京都來做一比較,由臺北市民體同深受的「路平專案」來談起。我並非以「道路工程」或是「勞工安全」專業的角度來談,而是以飽受忽視的「道路使用者」以及「資訊揭露」的兩大主軸,進行比較。本文主要閱聽對象就是如你我一般的尋常民眾。我想,所有有到過東京旅遊的台北市民,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兩方在道路施工時給予民眾整體感受的巨大差異。

Continue reading “《道路殺人記事》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

《道路殺人記事》蘇花公路與異常天候通行管制

日前我在日本騎車旅行時,台灣的蘇花公路發生不幸的意外事件。起因眾說紛紜,有部份輿論將肇事之因,指向相關權責單位之封路時機過晚,或是蘇花公路本就是一條「不安全的路」等云云。然我等本非道路運輸專業出身,也非職掌業務的公路維護單位雇員。不過,人常在國外騎車久了,對於台灣蘇花公路等危險路段在天然災害時應該何作為,也有些具體意見。

以日本來說,「交通規制」意指於一定的道路區間,在有交通事故和災害發生等的危險(或疑慮)時,禁止道路通行的施行細則。交通規制可分為:

  • 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
  • 車輛通行規制
  • 工事時規制
  • 通行帶規制

以本次蘇花公路的意外為例,與「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有關,可分為:

  • 降水量規制
  • 積雪、凍結規制
  • 超波規制(海浪、海嘯)
  • 風速
  • 視程(濃霧)

就以九州熊本縣為例,民眾可以獲得關於「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區間」的公開資訊是:

  • 路線名
  • 擔當振興局名(權責單位)
  • 規制區間(行政區域:郡、市、町、村)
  • 延長(規範區間之道路長度)
  • 交通量(台數/每日)
  • 規制基準(通行注意、通行禁止等條件)
  • 危險內容(落石、風速、土崩… 等)
  • 迂迴路(替代道路)
  • 道路情報板
  • 指定年度
  • 其他

獲取這些資訊的管道至少有:

  • 規制區的道路標誌(起點、終點)
  • 縣廳網站
  • 擔當振興局相關揭載宣傳品
  • 手機服務
  • 電話
  • 道之驛宣傳品
  • 國道(PA停車區、SA服務區)宣傳品

日本各縣級單位能建立起此一道路防災資訊系統,並非一朝一夕。然而我多年來騎車旅行於日本,只見日本對於道路防災和危難協助的跨部門安全機制,已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道路使用人的行車便利,雖然有所影響,但安全確保的程度,卻因為此而有所大幅改善。畢竟,「安全」是需要各環節(政府、道路、用路人)的具體細膩落實。

我曾在2006年將台灣所有的省縣道走完,在不少的危險路段,也未曾看到應有的道路規制訊息。台灣的異常氣候季節和不可預測的程度,並不遜於日本,但相關的道路預警和防災資訊,用路人可能一輩子都無緣瞥見。此情此狀不止不可思議,而且是嚴重到了政府單位刻意不作為而草菅人命的程度。台灣的用路人也因為政府長期地刻意不作為,習慣了極為不安全的道路環境,渾然不知「道路」和「行車」,可以是如此的不一樣。

此外,我國的公路單位對於交通資訊服務的心態,仍停留在完全忽略用路人才是需要資訊的主體的閉鎖心態。在沒有足夠的道路資訊輔助用路人進行駕駛行為的判斷前,縱有再多和再高等級的道路,也僅僅是另外一條不安全的路。

參考資料:

日本 – 關東甲信越(秋楓、湯、百名道、老街)

前言

九月初去歐洲騎一趟之後,老婆說沒帶她去騎車,簡直是對不起國家民族。 因此在人生旅途轉折之際,於十月底安排了這趟行程。 本次行程的安排,有幾個大原則:

(一)舒服,所以選了一台兩人可互相騎乘的車款
(二)賞楓,秋季到了
(三)泡湯,舒緩身心
(四)百名道,我這三年每年都會去跑,應該再過五年可跑個七八成
(五)老街,請參考 http://goo.gl/kA0h (連到維基百科)
(六)親情,順便拜見在常年待在日本的岳母

Continue reading “日本 – 關東甲信越(秋楓、湯、百名道、老街)”

鐵男OG桑 賀曽利隆

日前台鈴邀請日本的賀曽利隆來台灣一趟。這位63歲的歐吉桑,在台灣的知名度接近於零,但在日本車界,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基本資料與表現:

  • 1947年出生於東京
  • 6度環繞日本
  • 迄今騎摩托車旅行世界133個國家
  • 摩托車總騎乘距離超過了120萬公里
  • 21歲摩托車環非洲
  • 巴黎達卡拉力賽日本人首度參賽(後棄權)
  • 其他實績日文

不需多說,我想即使是對摩托車旅遊毫無興趣的人,也能看出他的生命旅程,絕非泛泛。前幾日透過管道,得知他來台環島的消息。我選了一天比較有空的下午,除了帶新公司的新產品外,也順便夾帶五本他的早期日文著作,準備給他一個驚喜。

當日在宜蘭的車行會見,我相當有心機的把他二十幾年前的第一本著作,放在他視線所及。果不其然,這舉措讓他大為驚訝。因為這書早已絕版,而且當年他尚未出名時,願意買他書的讀者,也寥寥可數。我不懂日文,但卻擁有他的全部日文著作。異地而想,若我是他,要不注意到這攜書人,還真是難。

交流
交換名片

我早生個三十年,也在日本成長,或許就會是今日的他。

有時想想,有天賦,但沒有環境,真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上一代努力不夠,所以我等這輩,只好低聲下氣,自願認栽。但下一代的環境,我想應該沒有什麼藉口,就是吾輩之責任。

改日再去日本騎車,應該可以請他約約幾位其他大老,拜訪拜訪。

二輪縱斷九州四國3000公里(中)

註:本文成於 2009.9.01

本次旅程其實是意外之旅。原本規劃和太座攜手前往,只環九州,踏徹痛快。在安排旅程上,甚至一度想拉小規模,只探景好之地,方便攝影。執是之故,覓得SL230和Majesty 400各一,冀能單搭雙飛,靈活行李之積載組合,快活慢走。不過,老婆雖有獨力環台島,但卻無在國外長騎之經驗。九州踏破,只想泡湯喝酒兼吃美食。這等苦漢之事,最後決定還是交由我來掌舵。況且小孩屆滿兩歲八個月,若夫婦離家十日,托育照顧,也是一筆額外支出。

然而這孽緣之旅,卻因兩事有變。其一為我所任職之公司,這就不方便透露。二者是出發前又遇到八八水災。八月中旬,幾乎每日早上五點才睡,八點各成員再去上各自的班。搞苦自己的是我平常協助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八月九日,十人網棍,成立緊急網站,協助網民,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串流訊息。由於我等皆有網路業界服務之粗略經驗,知道有效的網站,可以如何與各公私單位相接相串。後來網站(據說)還差點被依照災害防救法徵召,一干人等進駐台南,屏東,高雄縣災害應變中心。連內政部位於北縣新店市的中央應變中心也走了好幾趟。詳情事故,不少媒體早有報導。但此非本文所繫,就不加贅述。

八月十九日正式回復平常作息後,隔兩天我即要單馬出國。好險兩個月前開始調整自己作息和飲食習慣,一為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二為早睡早起。體重在這兩個月間,從83掉到81,腰線漂亮了些。精神體力,也調整到一定的狀況。雖然日本的道路環境簡單好騎,變數也多可預測。但把自己肉體整備良好,到時後真的會輕鬆很多。好比說我有十成功力,花在騎車上只有兩三分即可因應自如。剩下的七八分呢,可保存下來,體會風之爽朗,日之炎豔,海之湛藍,文化之陰默,以及摩托車旅遊之真諦。

日本南北直線距離,約莫兩千多公里。綜貫走破難度頗低,十八九歲拿到駕照則興沖沖完成者,不論男女,所在多有。這好似台灣環島的成年之旅,到了二十一世紀,距離是生活枷鎖突破的藉口。人們的空間感,則因所居,大相逕庭。騎車繞台,有點夢想,但卻實際,人人可行。日本約莫台灣十倍大,可走可玩之地,自然在距離上就遠了許多。我小時候就常會嗚呼哀嘆,一千就這麼快完走了,還有哪可去兒?島民島民,更該心大胸寬,要往大海大陸走去。或是,狠點學某英國島民,好漢拉車,走渡白令海峽,從阿拉斯加挺進俄羅斯遠東地區。上岸時俄羅斯邊防人員,歪掉大嘴,乾脆上報單位,直接扣押,稱為非法入境。這等不可思議步行跨海的舉措,想必比許多人的夢想更為夢幻。尋思,我只是一般人,還是算了。

日本這四五年來,去了十幾趟,但真正有機會在那騎上比較久的時間,算是去年。駕照問題早有政壇先輩關照,去日本騎車早不是夢,只是怎麼進行而已。規劃時我就在想,十天旅程,可以南北縱斷,從鹿兒島縣佐多岬,一路到北海道宗谷岬拿個,「最北端」的證書,然後南返小樽,坐船到京都北,再回大阪還車。主題則是所謂的,「百名道」。反正相關資訊,買本書來就有。日本這方面的資訊,跟德國的出版業比較,絲毫不遑多讓。我一切都不擔心,只擔心自己跑得這一趟,要的是什麼。我不是一輩子只賭這一趟,而是年年至少出去一趟。於是主題的選擇,就成了某種…「永續經營」的課題。

參考前文:二輪縱斷九州四國3000公里(上)

二輪縱斷九州四國3000公里(上)

在日本劇烈的變動前,我走了這最後的一趟。本次旅行概觀:

  • 時間:2009.8.21 ~ 2009.8.30
  • 地區:日本中國地區,九州以及四國
  • 總里程:約 2,850 公里
  • 車款:Honda CB 400 Revo
  • 人數:一個人
  • 行李:27公斤
  • 旅行主軸:(一)日本百名道(二)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三)道之驛(四)渡輪
  • 道路類型:自動車道、國道、縣道、老街、山、海、岬、高原、平原、喀斯特地形、林道、跨海大橋
  • 參考書籍:詳網路書櫃

完整摩托車旅程規劃資訊,對於有志此道朋友而言,應該相當的參考價值。有些知識和經驗在台灣實在是稀缺無比,所以我也不打算學老一輩藏私。

所有資料的最後更新日期約為2009年9月28日:

Continue reading “二輪縱斷九州四國3000公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