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道路上隨處可看到的「停止線」,不知是危險的停止線,還是生命的停止線?

Online to offline here since 2002
你最近一次遇到道路施工的經驗為何?你知道巷口的道路施工時間是每日的幾點到幾點?這條路施工的工期是?哪一個單位負責這條道路的施工?
除了上篇所談到的部份,我國政府之作法,顯有未盡完善甚至是怠惰不作為以致於人民傷損事件不斷發生外(如蘇花公路),一般道路使用者最為熟悉的「道路施工」狀況,也是此處要討論的部份。姑且原諒我的了解不夠全面,因此我就先以臺北市和東京都來做一比較,由臺北市民體同深受的「路平專案」來談起。我並非以「道路工程」或是「勞工安全」專業的角度來談,而是以飽受忽視的「道路使用者」以及「資訊揭露」的兩大主軸,進行比較。本文主要閱聽對象就是如你我一般的尋常民眾。我想,所有有到過東京旅遊的台北市民,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兩方在道路施工時給予民眾整體感受的巨大差異。
日前我在日本騎車旅行時,台灣的蘇花公路發生不幸的意外事件。起因眾說紛紜,有部份輿論將肇事之因,指向相關權責單位之封路時機過晚,或是蘇花公路本就是一條「不安全的路」等云云。然我等本非道路運輸專業出身,也非職掌業務的公路維護單位雇員。不過,人常在國外騎車久了,對於台灣蘇花公路等危險路段在天然災害時應該何作為,也有些具體意見。
以日本來說,「交通規制」意指於一定的道路區間,在有交通事故和災害發生等的危險(或疑慮)時,禁止道路通行的施行細則。交通規制可分為:
以本次蘇花公路的意外為例,與「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有關,可分為:
就以九州熊本縣為例,民眾可以獲得關於「異常氣象時通行規制區間」的公開資訊是:
獲取這些資訊的管道至少有:
日本各縣級單位能建立起此一道路防災資訊系統,並非一朝一夕。然而我多年來騎車旅行於日本,只見日本對於道路防災和危難協助的跨部門安全機制,已到了近乎苛求的程度。道路使用人的行車便利,雖然有所影響,但安全確保的程度,卻因為此而有所大幅改善。畢竟,「安全」是需要各環節(政府、道路、用路人)的具體細膩落實。
我曾在2006年將台灣所有的省縣道走完,在不少的危險路段,也未曾看到應有的道路規制訊息。台灣的異常氣候季節和不可預測的程度,並不遜於日本,但相關的道路預警和防災資訊,用路人可能一輩子都無緣瞥見。此情此狀不止不可思議,而且是嚴重到了政府單位刻意不作為而草菅人命的程度。台灣的用路人也因為政府長期地刻意不作為,習慣了極為不安全的道路環境,渾然不知「道路」和「行車」,可以是如此的不一樣。
此外,我國的公路單位對於交通資訊服務的心態,仍停留在完全忽略用路人才是需要資訊的主體的閉鎖心態。在沒有足夠的道路資訊輔助用路人進行駕駛行為的判斷前,縱有再多和再高等級的道路,也僅僅是另外一條不安全的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