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一次遇到道路施工的經驗為何?你知道巷口的道路施工時間是每日的幾點到幾點?這條路施工的工期是?哪一個單位負責這條道路的施工?
除了上篇所談到的部份,我國政府之作法,顯有未盡完善甚至是怠惰不作為以致於人民傷損事件不斷發生外(如蘇花公路),一般道路使用者最為熟悉的「道路施工」狀況,也是此處要討論的部份。姑且原諒我的了解不夠全面,因此我就先以臺北市和東京都來做一比較,由臺北市民體同深受的「路平專案」來談起。我並非以「道路工程」或是「勞工安全」專業的角度來談,而是以飽受忽視的「道路使用者」以及「資訊揭露」的兩大主軸,進行比較。本文主要閱聽對象就是如你我一般的尋常民眾。我想,所有有到過東京旅遊的台北市民,都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兩方在道路施工時給予民眾整體感受的巨大差異。
日本國土交通省關東地方整備局有一份《道路占用工事共通指示書》,共有12章60條。各章節為:
- 總則
- 掘削
- 土留土
- 埋設物
- 覆工
- 埋戻し
- 特殊工法
- 仮復旧
- 本仮復
- 鋪裝工
- 步道鋪裝
- 道路附属物その他
與「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有關者為:
- 總則(第1章)
- 道路附属物その他(第12章)
總則(第1章)的第4條是「工事の計画及び施工(譯:工程的計劃及施工)」,內容是:
- 工事の概要
- 二 計画工程表
- 三 現場組織表
- 四 緊急時の体制及び対応
- 五 使用機械
- 六 使用資材
- 七 施工方法
- 八 施工管理計画
- 九 交通管理
- 十 安全管理
- 十一 仮設備計画
- 十二 環境対策
- 十三 その他
與「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有關連者為:
- 九 交通管理
- 十 安全管理
在第12章「道路附属物その他」內,可分為:
- 道路附属物の工事の承認(第54條)
- 道路附属物の原状回復(第55條)
- 道路標識、区画線及び道路標示(第56條)
- 防護柵(第57條)
- 街路樹等(第58條)
- 照明設備(第59條)
- 路肩、法面等(第60條)
與「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有關者是:
- 道路標識、区画線及び道路標示(第56條)
好,我想你跟我一樣也看不懂日文,所以我們直接切入主題。其實臺北市也有相對應《道路占用工事共通指示書》的法源,例如:
- 台北市區道路施工交通安全設施須知(台北市政府)
- 道路施工之交通安全管制設施(交通部)
就以《台北市區道路施工交通安全設施須知》來說,其內容規定了:
- 安全設施之使用
- 安全設施之佈設
- 安全設施佈設範例
我們要談的是「安全設施佈設範例」,我摘兩個範例給各位看看:


相對應《台北市區道路施工交通安全設施須知》的「安全設施佈設範例」,日本關東地方整備局有《路上工事看板設置関連通達改正のポイント(事例集 )》,裡面的內容,我也摘兩個畫面給各位參考:


兩份摘錄的比較標的其實不太一樣,不過我們也應該都不是學法的,所以若是再從法的角度談下去,今天可能就沒有機會有個結論。但至少初步從法源來看,台北市在「道路施工標誌」的規範部份,似乎不會「遜」於東京都。其實,《台北市區道路施工交通安全設施須知》裡的規範,甚為詳細。舉凡拒馬、交通錐、施工標誌、警告燈號及反光導標、臨時指揮標誌(勤務要點、指揮手式)、平行道路之臨時人行道措施、道路挖掘後覆蓋鐵板設施、跨越道路之橋樑工程安全防護網設施、圍籬等,皆有規定。
看起來,我們的道路施工管制與標誌,應該跟東京不會差到哪去。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我在台北市(甚至是整個台灣)的經驗一直都是:
- 施工路段起訖,不明
- 施工之目的或標的,不明
- 施工之每日時段,不明
- 若為短期施工,是否正在進行中,不明
- 若為長期施工,是否正在進行中,不明
- 施工標誌,髒亂
- 施工標誌,佈設毫無章法
- 施工標誌之日間警示程度,不佳
- 施工標誌之夜間警示程度,遭透
- 施工路段的交通管制,遭透
- 若為人行道施工,施工標誌與管制,幾乎不存在
- 若為慢車道施工,施工標誌與管制,萬用的交通錐可以抵擋一切
- 若為一般市區道路之快車道施工,施工標誌與管制,引導不佳、動線不佳、指揮不佳
- 若為山區道路之快車道施工,施工標誌與管制,引導無、指揮無、萬用的交通錐仍然是首選
- 施工路段,總是沒有人在指揮交通
我想,每一位偉大的台灣同胞都可以列出不只十項。只要遇到道路施工,我們共同的經驗幾乎不是亂就是髒。這庶民經驗的「髒亂」兩字,真實帶來的就是危險。
我挑了幾張就上週去日本長野縣的行車照片給各位看看。請注意,這些都是人跡罕至且日間車流都相當低的山區道路,算是管制規格頗低的例子。但是很汗顏的,我從來沒有在台灣山區道路看過這樣謹慎、乾淨且讓道路使用人安心的施工標誌與管制。這些標誌和管制,似乎都恰如其分的在剛好的時機一步步出現。對於道路使用者來說,通過施工區域時,幾乎很難有迷惑或是危險的狀況發生。
或許你沒有機會在日本自駕遊。但任何像我一樣的台北市民走在東京都內街道時,也會深刻的感受到即使路口轉角的一段施工區域,也會有身著整齊的指揮手在確保行人通過時的安全。當然,我們也深刻的期待台北市在為期不算短的「路平專案」,也應該對道路使用人有更多的安全和便利確保。
細微之處可見其大。「台灣之道」之所以如此的不安全,小至臨時性的道路施工標誌佈設,或是蘇花公路的公路防災資訊,還是更大的「蘇花高」議題等,只要政府相關權責單位的本位心態不變、法令過時、執行拖勾、不知反省,再加上對於道路安全的整體策略一直處於見招拆招,胡亂拼湊的羞恥程度,那麼,你我回家的路,一直都不會是安全的。
參考資料:
- 道路施工及作業安全技術指引(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 道路占用工事共通指示書(國土交通省關東地方整備局)
- 路上工事看板設置関連通達改正のポイント(事例集)(國土交通省關東地方整備局)
後記:其實道路施工標誌的設計,也可以從 UCD (user-centered design) 的角度來檢視,但不是本文主體,所以先不提
把這篇也推薦到台灣好生活報的生命人權網摘了: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01101/2871
日本真是個嚴謹的國家~~
日本真是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國家!
Schee 的生活感覺好豐富,好精彩,
我也好嚮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