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瑪都颱風民生相關災難防救資訊

除了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和各大電子媒體以及新聞網之外,這些是與民生頗有關係,但一般民眾不太容易找到的資料。當然網站做的好不好是另外一個可以大幅檢討的課題。

 

參與式民主的挑戰與實踐 – 座談稿(台灣智庫)



手上資料很多,但沒寫過座談稿。預計有十分鐘要講,所以花了三十分鐘寫了一份主辦單位要求的座談稿。

開放資料、人民以及參與的架構

徐子涵 2011.05

壹、前言

自2008年美國歐巴馬政府推出開放資料的計畫之後,各國來自政府、研究機構、民間非營利組織、商業組織等單位,也都以自身利益攸關之出發點,透過各種計畫來詮釋開放資料的意義。但在開放資料的風起雲湧之際,實務上卻常常面臨不曾思考的問題。網路上的討論不斷,但對於開放資料有興趣的組織,卻不知如何自我定位。虛實之間宛如新舊並陳的平行世界,讓推動的實務者面臨路線取決,甚至執行開放計畫後,興起放棄的念頭。

開放資料是否能讓民眾參與,在於人的處理以及參與架構的搭營,這牽涉到管理、技術發展,以及制度和文化的建立。我們將在本次與談分享實務上所面臨的各問題面向。

貳、開放資料

開放資料的意義隱含了不少未經明說的環節, 例如資料的蒐集、產生、過濾、轉換、分析、視覺化、傳遞管道、銷售通路、隱私處理、機讀格式等。開放資料的目的為何,對於不同性質的組織而言,也有不同的切入和著力角度。例如以美國白宮預算局(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前兩年的處理重點,在於建置整合性的即時預算偵測台(IT Dashboard),提供政策制定之權責單位以及民間機構一個較為清晰的預算藍圖。這乃是相當浩大的協調工程,除了建置預算偵測台的本體外,法源依據、釋出資料的誘因、網路平台的親和性(accessibility)以及存放大量資料的倉儲中心(data warehouse)整併等,幾乎是在同個時間點同時啟動。在政策與技術資本的雙重助力下,一年內極有顯著的成效。預算偵測台的程式源碼甚至在兩年後可以以公共授權的授權條款釋出,讓開放資料技術資本也成為公共可以運用的資產。

叁、人民

開放資料實務上要處理但卻很容易忽略的是「人」的部份,或更精確來說,如何處理「人」這個介質在開放資料的生態系。資料的產生來自於人,開放資料過程,也會衝擊各環節的主事者。因此美國、英國、澳洲、和日本等不少開放資料計畫的重點,都放在於如何引導「人」創造出一個更適合開放資料的微生態結構。例如製作開放資料的介紹影片,導入影片網路字幕的服務等,目的是讓各相關組織的教育訓練,有個依循的敘事架構。或是市政等級的單位(如美國紐約市),透過設立開放資料大獎賽等經濟誘因,繞過採購法的限制,提供程式開發者一個發揮創意和媒合政府開放資料應用程式的場域。更有甚者,直接為相關組織提供開放資料策略評估以及執行計畫的擬定,從人員的工作工具、溝通模式和對於網際網路的認知下手。透過內化開放的基因到組織實務運作過程的手法,達到開放資料「給釣竿不給魚」的策略,培養開放資料的福音傳播者(Evangelist),在各種領域進行全面推廣和遊說的動作。

肆、參與的架構

參與的架構是開放資料最難處理的一段,架構正如基礎的公共建設,有相對穩固的基礎建設,社經活動才能有系統的開展。但網際網路的變化如此之快,基礎建設談何容易?而台灣推動開放資料的組織對於網際網路的認知和使用,仍多處於電子郵件或是廣告宣傳的程度,因此在推動開放資料運動時,就會碰上無法提供架構,或是不知如何處裡架構層面的問題。

搭起參與的架構需要有相當的技術和社會資本,執事之故,各國開放資料的運動,多以開放源碼運動(open source movement)的協同運作模型作為參考,例如知名的瀏覽器 Firefox 即為全世界數萬個自願工程師所開發完成。但由於開放資料的運動並非純粹技術導向計畫,因此架構的選擇和採納,勢必會因為在地文化而有所影響。目前國內對此等論述即為貧乏,因此在參與的架構處理上,還是難以避免的走回座談、研討、年會等傳統「線性」的參與架構。這對於開放資料的拓展有著極大的限制。

伍、結論

國內任何開放資料的運動和計畫主導者,必須更為清楚的了解整個生態體系的輪廓,才能知道自身要如何定位。開放資料的生態圈發揚於網際網路,也因為有了網際網路,開放資料的各種環節,才有機會成為人民參與和運作的場域。忽略了網際網路的重要性,則無法成其參與的架構,更奢談人民有普及參與的機會。

台灣 Open Data 計畫芻議

一年只搞一個自任對國家社稷有所用的計畫,2010年選定的是「台灣 Open Data 計畫」。我由四個子議題來說明計畫的構面:

  • Open Content(開放內容)-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之內容開放,以及電子書等議題
  • Open Format(開放格式)- 國家政策、巨量施政統計之資料格式採用開放標準等議題
  • Open Help(開放救難) – 國家與地方災難防救資訊流通、災難時通訊以及公共溝通政策開放等議題
  • Open Map(開放地圖) – OSGeoOpenStreetMap 以及開放地理資訊系統等議題

我因工作關係,與這四個子議題在過去幾年多少有接觸。每個子議題也都花了至少一年的時間,實際進入相關產業、研究單位以及民間社團,對議題之背景進行了解。過去在這四個議題上曾努力的團體或是個人,不在少數。也因為這些經驗,我才能更深一層的去體認上述議題急需再度引起關注的迫切性。

在新的一年,我們總要試試利用新的架構,來處理這些議題。本計畫和組織決策,當然也希望能同步採納 Open 精神,在 Internet 的場域,用 Web 的工具來行動。計畫之推展、組織構成、營運方法、策略發展的參考模型是 DataPortability Project。至於計畫的命名,現在還沒想定,不過肯定會和當初我給 “Punch Party” 以及 “Puncar” 取的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事實上,我部落格差不多快三年沒寫了,也是因為這計畫才害得我要重新執筆。簡單來說,我需要我的政府把我當成顧客讓我可以獲得更多我想要的資料,所以有了這個計畫。

感謝張育章在 twitter 上的這一句話

讀更多關於 open data